【教育文章】浅谈如何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应用【教育文章】浅谈如何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应用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教育文章】浅谈如何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应用

解铮 唐山市开平区陡电小学东校区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提供了必备的条件。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使数学的教学直观形象了。在整合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不能在课堂上完全依赖于教学课件,要会搜集和利用各种资源,要注意感情投入,要处理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容量和学生思维的关系,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效的整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教学 有效 注意问题
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小学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课程的整合都呈现出勃勃生机。而《新课程标准》也指出: 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所以为了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有效性,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恰当、正确地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使我们的数学课堂 避免无效教学,革除低效教学, 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那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兴趣爱数学
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所致,他们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而这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因此,如何在一上课就抓住学生的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每个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信息技术的使用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多媒体信息技术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学生十分感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为小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小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创设出利于他们开发智力,求知探索的心理环境。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有效性。比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比较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课件:一条线段慢慢围成一个长方形,此时长方形的四条边闪动,表示是周长,然后出示一个长方形,闪动的是整个长方形,表示是面积。又如教学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对比时也可以这样进行直观的比较,让学生自己就能得出结论。此时教师无需更多言语,只需借助多媒体,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教学学生十分感兴趣,自然学得好,记得牢。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导入新课更是能在一上课就抓住学生的眼球,从而让他一节课兴趣高涨,也更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理解学数学
数学的学科特点是比较抽象、概括,而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但他们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既能加强直观,又有利于抽象概括,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的厌学情绪、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这对于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无法通过文字来有效地理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逐步降低思维难度,有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如在教学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时,学生无法知道到底是谁更大,有多大,上这节课时,我制作了一个课件:在屏幕上同时展示出三个单位的直观图像和与实际事物的对比图,学生一看就很清楚了,对这三个计量单位的使用有了直观形象的理解。
三、利用信息技术,感受知识用数学
传统的教学中总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对于知识的来龙去脉讲得很少,使学生学习时出现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的知识断层现象的发生,也就阻断了学生向更深层次学习的动机。在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将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图、声、像兼具的动态教材,教学内容范围的扩大,更新速度的加快,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养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产生创新的灵感,进而提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比如在《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建立1千米的概念。1千米有多长,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抽象的,因此我结合课件演示初步认识 千米 ,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能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可以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挂图或板书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在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中,进一步地加强学生对于1千米的认识。
四、利用信息技术,贴近生活教数学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在解决书本问题时非常流利,但在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就束手无策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只要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责任者是我们教师,是我们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过分地把知识 纯粹 化,而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同样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的学习,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
五、运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教师不能在课堂上完全依赖于教学课件,不能够充当放映员,要适当地设问,适当地讲解。有些老师认为,在课程当中,课件是多么地吸引学生呀,学生会不自觉地被吸引到设计的问题中来。殊不知,学生关注的是课件本身,而不是课件呈现的问题,到最后只能是毫无效果可言。这就要求教师在利用课件上课的时候要有的放矢,该设问的时候要设问,该停下来的就要停下来。不能脱离教师的讲解。
其次、要会搜集和利用各种资源,节约制作信息技术资源的时间。很多教师在上公开课时都喜欢自己制作课件。殊不知,上课只用了40分钟,制作课件就用了几天。劳命又伤财,这只能偶而为之。要真正做到把信息技术运用到课程当中,除了教师自制教学软件(课件)外,更多地还是要提倡将资源进行共享,一个学校或一个地区的教育部门建立一个共享资源库,或是利用互联网上的共享资源等等。有了资源库,要找某个资源,搜索一下就行了,大大节约了时间。教师就可以将更多的时间运用到钻研教材,熟悉教学过程上来。
第三、教师还是要注意感情投入。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过程当中,有的教师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形式,而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为整合教学,师生之间的沟通往往是通过机、网来传递的,从而缺乏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殊不知,一节好的课除了教给学生相关的知识外,还应该让学生有情感上的收获。精彩的课件吸引人,但是情感的激励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缺乏情感的课是苍白的课,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长此以往,再精彩的课件也有看厌倦的一天。所以,计算机不可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教学,不可能代替教师的情感教育。
第四、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处理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容量和学生思维的关系。能够大容量地展现知识是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的一个优点。但是有的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就一味地追求大容量,让学生没有思考、交流、探究的时间。知识就像放电影一样,在学生面前一闪而过。这样,知识是展现给学生了,但是没有一点效果。要提高教学的效果与容量,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教师不能一厢情愿。
第五、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整合的课程当中,信息技术资源的运用都是面对的全体学生,而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这种差异的存在,要关注这部分学生。
总之,新课程理念中,始终强调教学是以 学生发展为本 , 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数学教师应该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学习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数学课程标准》
2、何克抗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思考》
3、李克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
4、邵泽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券答案网 » 【教育文章】浅谈如何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应用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