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章】心的光明--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解读【教育文章】心的光明--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解读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教育文章】心的光明--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解读

个人简介
张海东,男,唐山市陡电小学,小学高级教师。2008年被评为唐山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曾多次执教镇、区级公开课。2005年执教《写身边的一个人》获得开平区作文课大赛第一名。2006年执教创新教学实验课《比例尺》获得区一等奖。常年担任毕业班班主任工作,毕业生成绩在全区名列前茅。2010年,被评为区名师培养对象。
心的光明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解读
内容提要:弘扬人文精神,让人文精神落到实处,首要的因素是师生心灵的开放。开放的心灵,就是民主的心态。 源于生活 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语文 人文精神 朗读 情境
我们来到这世上,为的是发出自己的光辉。而光靠太阳的光辉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心的光明。只有绽放自己的心智光芒,我们每个人才会在阳光下拥有准确的人生定位。 这句出自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经典名句,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作为一名教师,太阳的光辉是外界的助力,是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优质的课程资源;而心的光明是内在的气场,是教师本身对于教育的理解,反映在对教学的把握。我们只有内外兼修,才会让自己的职业属性无愧于自己的人生,才会让教育事业在生命中留下精准的人生定位。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太阳的光辉下绽放心的光明。
直面新课改,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在享受着新的教育理念带给我们的快乐,都在尝试着绽放心之光明。课堂上,我们变得开放了,教改不再羞羞答答。过去,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使得我们的教育改革一直处在应试教育的层面:课堂教学不敢超越教学参考书,把问题与答案局限在所谓的 规范 与 标准 之内,使得语文阅读教学从成年人开始,不再相信童话了,更使得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失去了孩子的童话和那一份无可追回的真诚。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让我们感受着教育美好的童话,让我们看到了教师那颗未被泯灭的童心和爱心,也让我们找到了失落已久的语文教学的真谛。
一、以生为本,弘扬语文的人文精神
反思我们以前的语文教育,我们在 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中 的三中心教学思想的左右下,教学的民主成为一句空话。教师有开放的 胆 ,却没有实践的 心 ,语文教学的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的方式基本是听讲――记录――背诵――练习――考试(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倾听,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认真听 成为教师教学的常用语言,语文教学成为 写与练 的教学。 心有余而力不足 成为语文教育的现状。
弘扬人文精神,让人文精神落到实处,首要的因素是师生心灵的开放。开放的心灵,就是民主的心态。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气氛,开放自主的学习内容,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在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充分展示自我,体验探究的快乐。使得 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知识底蕴与发展潜力,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大胆探索。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体验语文文字的内在美与表现力, 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作为教师,要运用赏识表扬的教学评价艺术,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予以肯定,加以赞赏。通过共同研究,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并有可能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语文教学要树立 生为本 的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位于自我为主体的支点上 动口 、 动脑 ,张扬学生的学习个性,建立师生民主学习的教学氛围。
师生间有了开放的心灵,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 独特见解 ,活化了语文知识,丰富了语文情感。这是一种 超越知识,超越自我 的教育境界,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怎能不得以张扬呢?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提升人文素养
要使 人文性 落到实处,必须关注学生的亲历体验。因为,任何一种设想,只有与学生的思维、情感、实践直接碰撞,这种设想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否则,就会成为 无源之水 。没有学生主体情感的活动,文本的人文内涵就不会被吸收,个体也不可能受到情感陶冶与熏陶,我们的人文性教学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自由选择的是他最感兴趣的,也最易引起情感共鸣的,受到的影响,震动会最大。学生可自由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同一文本,因每个人的经验,个性等不同,发生对话时,其价值取向也不等,它往往带有个人的某一种主观色彩,教师要给予理解。
源于生活 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语文教材中的课程文本,大多来自于作家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是作家们理解生活价值的外在体现,代表的是一定历史背景下的人文思想。学生们缺少时代感,更缺少成人化的 思维胚胎 ,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新开发课程文本,构建新的学习资源,加强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创设生动的情境,强调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具有个性的学习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 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基于这一理念,我们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充满人文气息的课程资源比比皆是:无与伦比的语言环境,满眼皆汉字,满耳皆汉语;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源,灿烂的古代文明,丰厚的民族文化。语文课程又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都可以拿来作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也就是说,处于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永远充满了活力,是一个不断滋长繁衍的课程。
三、大声朗读,让语文的灵性在课堂中飞扬
朗读是什么?朗读就是把书面文字变成声音文字,让的文本。但这一点还不够全面。书面文字是作者用自己的情感写出来的,所以朗读也要把作者的情感读出来。
书面文字一旦固定下来,就没有了可以更改的余地,于是教参把这些情感也定格为似乎就是作者文字的全部;而声音文字的主宰者--人(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师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情感来。因为,生态的人是充满灵性的。
新课标中指出,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 ,教师 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 。
下面是《鸟是树的花朵》一课的精彩片断,其中的朗读指导,终于跳出了原有朗读教学的怪圈,让我们有一种纯真的享受。同样是朗读,却让我们感受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参与欲与自主感。
师:自由读。(第一次朗读)
(生纷纷亮开了喉咙,读得十分热烈。片顷,声音小了,热烈的场面渐渐淡了下来。)
师:读完了之后,大家的心情怎样?
[生纷纷举手]
生1:我的心情很快乐。
[师没有给予评价]
生2:我觉得大自然真是太美了!
[师也没有给予评价,举手的学生更多了,回答的结果也五花八门。教师此时及时小结。]
师:大家读了第一遍以后,都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如何读,怎样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我们必须尊重学生朗读的第一印象,让学生有一个自我情感放飞的过程。试想一下,假如学生的第一次朗读就让教师规定了朗读的情感基调,教师就给了学生一个固定不变的、看似问题实是 框框 的假问题,那么学生的读就成了一种机械式的 重复 ,无论往后再读多少遍,他仍然不会有自我情感表白的机会。
在这个教学片断后,老师接下去提出了几个朗读的要求:再读,你看到了什么?哪一句最令你感动,找出来读一读?……这些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们充分体验着个体生命在语文学习中的价值: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去品味,去理解。难怪后来在学生的课堂参与中,学生的回答是那么精彩,那么充满人文气息。让《鸟是树的花朵》成为学生体验生命,珍爱生命的文章。
四、创设情境,陶冶人文情操
在语文课本上,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个人感受的自然流露,展现了作者的个人见解和智慧,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这些作品增强了学生的热爱祖国情怀,也让学生树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如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或是对伟人英雄人物的热爱、敬佩之情,如《狼牙山五壮士》、《毛主席在花上》;或是歌颂伟大的父母之爱,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等作品,无不闪烁着人文之光。面对这些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 披文入情 ,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的言境,让学生对语言文字加以理解感悟,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如教学表现母爱的文章时,我以表现母爱的歌曲创设情境,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接着用亲切感人的语言引出话题,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感情!我又接着引导:父母之爱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带着这样的感恩,带着这样的爱,我们就能把爱给予更多的人。最后我问大家:假如最爱我们的父母此时就站在我们面前,你最想做些什么?可以说一句朴实的话:妈妈您辛苦了!可以是一个动作:拥抱住伟大的父母……那一刻,孩子们的心流淌的更多就是给予,感恩!
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传授越多,您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文本仅是一个例子,精彩的课堂应该是学生自由生命体验的过程。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应该走出传统课堂表演华丽的误区,本着对文本多元理解的过程,让学生在自我意识的支配下,体验学习的过程,感悟语言文字的快乐,体验着成功的角色,让课堂走向开放。
如《鸟的天堂》一课的教学,教师应在让学生充分感悟了语言文字后,将运用文字的权利交给学生--创设一个模拟环境,让学生们主动参与课堂表演。这时的课堂教学应该达到一个高潮:一个个小导游 口齿伶俐 滔滔不绝 地向他(她)的游客们介绍着鸟岛的景色。学生们把刚刚习得的语言文字,转化为 生产力 。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 天堂 ,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学以致用。
课堂教学是一门在探讨中不断发展的艺术,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融合和完美统一,将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绽放心的光明,滋润和哺育学生,让他们在语文的人文关怀下健康成长。学好语文,做一个有素质,有底蕴的中国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券答案网 » 【教育文章】心的光明--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解读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