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覌课看阅读教学的走向从覌课看阅读教学的走向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从覌课看阅读教学的走向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是观摩七彩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后的体会和感受。我的交流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聆听专家点评课例时的一下感受。
阅读课要教的内容,要研究的问题无非是两个,一个是教什么,第二个是怎么教。我觉得教什么永远是前提,是核心要素,它决定着怎么教,二者不可颠倒。沿着教什么的问题,共有五个要点:第一、关注阅读对象的读写,非常高兴地看到,我们这15节课大家唱响了两个字,一个是读,一个是写,特别是写字教学。读已经走进了我们的阅读课,课堂上实现了书声琅琅。写也“挤”进了我们的阅读课,老师指导写字。我觉得阅读课还应该在如何写上更进一步,现在的写大部分是技术层面的(写正确、明字义),专家建议从文化和审美层面指导写,比如大字写端正,中国人要讲究端端正正,第二,结构要匀称,要收放辩证统一,第三,笔画要规范,第四,笔顺要起伏联系。
第二点,要关注语文价值,一篇课文有三个要素,一,课文的故事情节,人,事,景,物。二,课文所蕴含的中心思想,思想感情,第三,课文的表达方法,这三要素当中,语文最应该教的是第三条。中国有句话叫诗言志,如果把这三条比方,诗就是前面的文,而中心思想就是志,而我们要研究的就是言。就是表达方式。比如说,狼牙山五壮士,我们过去教五壮士的壮,就教到顶峰了,如果这样教,不如看电影,看电影会比我们上语文课更激情满怀,语文课要教怎么写出这个壮的。
第三点,要关注文本的教学价值,什么叫做教学价值,说通俗了,就是值得教的。有些东西,你不教,人家能读懂,相信我们的孩子。我觉得是故事情节不要教,只要让孩子去读书,大体上可以读懂,中心思想不难概括,只要让他读,老师稍加指点即可。而写作,却需要我们老师费点心思地指点。举例:郭荣的《布达拉宫》一课很好地实现了读写结合。 郭 老师教学目的定位极为简洁明了,直接定位为如何来介绍一处景点,在读文中学写法,尝试写一写家乡的景点。在课堂教学中放手学生自由朗读,以学生为主体,明确学习目标,小组合作解决,老师适当点拔指导。在展示交流时,达成共识,提出异议,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在介绍景点时巧妙融入文化背景”这一难点。最后学生自己尝试去表达,虽然最后没能适当的学生展示,但是课文主旨基本表现,评委的分数说明专家还是非常欣赏这样的课堂的。这就是教学价值。
第四、要关注整体。纪伯伦有一个观点,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这15节课给我最强烈的一点,就是大家很注意细节,一头扎到一个句子里一个词语里,而忽视了这个整体。我就稍微举一个小例子吧《小柳树和小枣树》,低年级课标上提到两条,一是了解句子意思,二是感受课文内容,这个教材提供给我们的还有一个问题,春天时候小柳树怎么得意,秋天时候怎么不好意思,春天时小枣树怎么不好看,秋天时候小枣树怎么果实累累,语文课还要重要这个问题,比如城南旧事,高年级还有一个重要要求,把握故事梗概。这个梗概是什么?所以整体细节都要关注。最后一点、关注细节,有些细节是最感人的地方,比如说,它的场面,它的词语,他的词语的内涵,词语的色彩,词语的运用等等,这是我们语文课要关注的五条。
第二部分就是操作层面
阅读教学要走向:清楚、简约。
一场共有十五节课,每节课三十分钟,在短暂的时间内体现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展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真的很不容易,每一个环节的预设甚至每分钟的安排都要使出浑身解数。 透过这精炼的三十分钟带给我们的启发就是阅读教学要走向:清楚、简约。用课标统领课堂,在课堂中落实课标。
所谓清楚的含义有三层:目标清楚、内容清楚、流程清楚
目标清楚
基本要求和内容清晰落实。作为基础目标:识字——生字、多音字、写字;读书——以朗读、默读、诵读为主,并辅以不同程度的阅读、浏览联系;背诵——熟记词语、句子、好的段落。苏教版主编 张庆 老师说:语文教学要走中庸之道。中,不偏不倚;庸,常道也。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素。
从以上几点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对于课标的深入解读。我们语文教师心中要有课程标准,引领学生学习语文。首先要解决怎样用课标来统领课堂,在课堂上怎样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2011版课标刚刚颁布,它对课程有新的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语文从课程的角度的一个定位。课程是学习的进程,语文是什么呢?语文的特质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才是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运用”二字是焦点这个过程包括很多,听说读写,促进人的心理的生长,语言文字运用本身是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听说读写过程中培养,课标中说得清清楚楚。15节课,老师们充分引领孩子们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片:语文新课标规定了语文的核心目标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在这一核心目标的指引下,语文的核心任务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完成核心任务,实现核心目标,必须加强语文实践,即运用语文实践这一核心方式指导学生学习语文。)
内容清楚
年段要求和内容明确、凸显。这里所说的年段目标除了上述的基础目标之外,重要的是对不同年段的理解能力的教学要求。
低年级有关理解的年段目标主要有两条:一、了解词语的意思,这是低年级的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这需要了解的重点关注的词语有三类:新词,这个词语孩子过去没有见过;关乎课文中心的词句,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意义;有引申含义的词句。在这次教学课中低年级的课不多,我找到了第三届大赛中的词语教学的案例。《画家与牧童》
师:戴嵩画画真厉害,他真是有名的画家。他画的这么好,他是怎么作画的呢?一边读,一边用笔画出他是怎么作画的。
生:边读边画。师巡视指导。
师:小朋友从两个一会儿读出了什么呢?
生:他画画很认真
生:很快
师:这还有两个词呢!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师:用很大的笔在纸上重重的画,
师:出示一幅画,请学生指指哪个是浓墨涂抹?哪个是轻笔细描?
生指出。
师:对,这是浓墨涂抹,轻笔细描。这都是用来说画画的。这儿还有几个写画画的词,更老师来读。
出示:浓墨如云、工笔细描、
师:谁能选两个词用在这个句子里,谁来?
生:他一会儿( ),一会儿( ),很快就画成了。
(评议:词语教学是构成语言大厦的基石,理解词语是语文的能力之一。教师对“浓墨重彩和轻描淡写的理解,采用的就是学生上黑板指认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形象,避免了对绘画名词的生硬理解,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补充了绘画词语,增加了积累。对“一会儿…一会儿”的理解更是巧妙,学生还用补充的词语说话,既加深了对原来词语的理解,又强化了运用。)
师:是呀,就这样,戴嵩的话很快就画完了。大家都在夸赞,谁来夸一夸?
生:画得太像了,真是绝妙之作。
师:老师在帮帮你,读出称赞的味道
出示:1、“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大家……
2、……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
生: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
师: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好了。
生:读得不到位。
师:齐读。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我们回到2000年前,你就在画前,会怎么称赞这幅画?
生:太好了,真是跟真的差不多
生:画得太好了,就像跟印刷出来的一个样
师:孩子,都来说一说,自己称赞称赞。
生练说。
师:就像刚才那样,你也说,我也说,就叫做纷纷夸赞。
中年级: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体会在课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捕捉文中的关键词句,明确关键词句的意思,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抓住课题,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可以达到目标。
高年级:理解重要的词句。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推想相关。要读通不同题材的课文(阅读说明性文章,抓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叙事性作品,理解故事梗概,关注给人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阅读诗歌,体会人的情感)不同的文章要用不同的方法,读文先辨体。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
优秀教学案例赏析
在本次比赛中,老师在课堂的展示只有30分钟——第一课时的展示,每位选手都展现出高超的教学艺术。他们设计灵活巧妙,训练扎实有效,评价全面多元,他们激情四射,演绎了一堂堂生动的七彩课堂。2号选手 温涛 老师在《山中访友》一课的教学中积极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新课程中的一个新理念。《山中访友》见幻灯片。
15号选手陈德兵老师教学《窃读记》让我感受颇深。《窃读记》是一篇篇幅较长含义深刻的文章,可讲的东西很多,但一节课只有30分钟,若想面面俱到,往往会流于表面。从哪一点切入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和理解全文呢? 陈德兵 老师对教学内容做了大胆的取舍,取其中的要点——作者窃读经历中的快乐和痛苦,引发学生思维的触发点。在教学本课时, 陈德兵 老师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然后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作者窃读感受的一个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接着,围绕这一个句子展开学习,如“从课文哪些方面看出我的快乐与惧怕”等。
陆志平教授在课堂总点评时说:“课堂中,对话是基础,问题是前提,探究是核心。”我以为,这对话的基础又体现在师生之间的平等上。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允许他们有独特的思想感受,提倡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学生们畅所欲言、发出不同声音,这样的课堂会是怎样的灵动且生机勃勃啊。
陈德兵老师的《窃读记》就是这样的课堂。在细读文本、品味“滋味”这一环节中,教者请学生自读文本思考:“你品出了窃读怎样的滋味?”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快乐、恐惧、暗喜、贪婪、忐忑、轻松、担忧、激动、紧张、劳累、急切、满足、兴奋、小心翼翼······陈老师别出心裁地请学生们将自己的感受书写在黑板上,再用“窃读的滋味是 ”的句式填词读句。于是学生面对着满黑板的窃读滋味逐一诵读,仿佛在作者的情感世界里走了个来回,读出了作者的五味杂陈、读出了文本的充盈情愫、读出了自己的内心感受。从这节课上我学到了:只有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智慧,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地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主题:课堂体现素养,理念改变课堂,学养提升课堂。
第四解密《和时间赛跑》第四自然段教学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爸爸以前和你一样小,现在再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所有时间,也会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能回来了。”爸爸说。
朴素的解迷途径:由内而外、抽丝剥茧
1、 薛法根
师:但是父母又不说“去世了”,而是说“永远不会回来了”。于是我就问什么叫“永远不会回来了”呢?我的爸爸跟我说了一大段话,让我听着就像一个谜。我们自己来读读这个谜,看你能不能读懂?
师:(指第教师:指明一位学生)你读的第一句话跟后面的话有什么联系?
教师: 那 老师来读一读,你们听听,和你们的读有什么不一样。(老师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一生的漫长都读出来了?(众笑)同学们,老师和你们对时间的感受不一样,所以和你们读的不一样。我们同学觉得读得很轻松,很愉快。但老师读得很忧伤,因为老师已经四十多岁了,剩下的时间比你们要短很多。明白了吧?那这段话怎么才能读得好呢?这段话有很多重复的词语,有哪些啊?
教师:真好,真好!真像课文中的父亲。你的爸爸会不会说课文中那样的话?
2、 张祖庆
师:下面请同学认认真真地把第四段读两遍。边读边思考:爸爸说了几句话?哪一句话才是真正的谜,把这个谜找出来。
教师:作者当时读小学三年级,我们现在也是三年级。我们来猜一猜,爸爸这句话到底想要告诉林清玄什么?
教师:了不起。你们能把这个“谜”猜成这样,相当不容易。带着这样的初步理解,读这段话。
教师:我在读这番话的时候,你听我把哪些词语读得特别慢,特别轻?
教师:谁来说一说,我的朗读带给你什么感觉,同学们的朗读带给你什么感觉?
(评析)两位名师把言说了什么分别转化为:我们自己来读读这个谜,看你能不能读懂? “你认为那一句话就是我所指的那个谜?这是第一步(概括大意,解“谜”内容)
怎样言说的转化为“你读的第一句话跟后面的话有什么来联系?”“这段话有多少个重复的词语?”
“我在读这番话的时候,你听我把哪些词语读得特别慢,特别轻?这是第二步(领会表达技巧,解“谜”形式,包括表达的顺序,遣词造句等,
表达目的、对象则转化为“你的爸爸会不会说文中那样的话?”“ 谁来说一说,我的朗读带给你什么感觉,同学们的朗读带给你什么感觉?”这是第三步:解“谜”目的,表达自己的理解。
第二、朴素的解谜原则:因文定教、因势利导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阅读方法和教学的规律。本文是一篇散文,整篇一时间作为明线,情感的变化为暗线。本段在情感上是忧伤的、哀痛的,结构上采用了总分段式,组织材料上按时间由长到短。因此 薛法根 老师重视因文定教,关注主体、线索、情感基调等。
总结1:爸爸说的一段话似懂非懂想个谜。这个谜是怎么解得? 薛法根 老师没有提问,没有让学生说:“读懂了什么”,而是先读好这个谜的四句话。学生读到感受“昨天、童年、一生”从长到短的三个时间,都永远不会回来了。在研读前一句和后三句的关系。前一句是总的,后三句是具体而又层次的写这个总的意思。从表达的内容到表达的形式,学生从两方面解开了这个谜。在解谜的过程中, 薛 老师始终注意了对段情感基调的把握“着急”、“悲伤”。作为文本的知音,需要因文定教,这是 薛 老师给我们的启示----慢慢走,欣赏啊!
总结2:学生成长永远是语文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 张祖庆 老师重视教学基于学生、为了学生、发展学生-----具体策略为“问题回家”。
张祖庆教学的第一步,在这段话中找出写这个谜的是哪一句?本段的总起句。第二步,再品这段话的表达顺序。
这段话先说短暂时间(昨天),再说较长时间(童年),最后说更长的时间(一生)。第三步,指导朗读,训练朗读能力。第四步,深入品读“永远、再也、了”等训练学生语感能力。教师始终紧扣学生兴趣推进教学。
最后总结:两位老师在教学文本的风格、追求上十分接近;一是立足语言,朴素的解读文本,不仅关注语言内容,更关注语言形式;而是立足于儿童,思考孩子们能读到什么程度?需要什么?
这次素养大赛,是促进语文教学发展的里程碑。课堂真实、朴实,回归了语文的本真。要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永葆活力,只有在不停的追问中锤炼,那我们就一直行进在向着优秀的路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券答案网 » 从覌课看阅读教学的走向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