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1、初步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在演唱过程中感受衬词重复演唱的趣味,体验音乐欣赏活动带来的的快乐。
2、理解“孤独”的含义,知道人在孤独时可采用唱歌、跳舞等积极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感到快乐。
3、积极参与“牧羊人和小羊”的游戏,用好玩、幽默的音色与牧羊人进行交流。
活动准备:《孤独的牧羊人》音乐磁带、图谱、打击乐器。
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理解“孤独”的含义,尝试用积极的方法排解孤独。
1、你们知道什么是“孤独”吗?你们有过孤独的时候吗?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2、在孤独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使自己和别人都感到快乐?
(引导幼儿说出和朋友玩、跳舞、唱歌等多种方法排解孤独,体验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3、“有一位牧羊人,每天独自一人站在山顶上放羊,他是孤独的还是快乐的?让我们一起来听。
二、完整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旋律欢快、活泼、诙谐的风格。
1、欣赏英文歌曲,感受牧羊人的情绪。
“听了这首歌,你们觉得牧羊人是孤独还是快乐呢?从哪里听出来的?”
2、欣赏教师演唱歌曲,发现并感受衬词。
“歌里到底说了些什么?我用中文来演唱,你们听一听,歌曲里什么地方最有趣、最幽默?”
“你们觉得什么地方最有趣、最幽默?”
“这个有趣的地方是我们平时很少听到的,是外国民歌中一种特殊的演唱方式。”
3、玩“牧羊人和小羊”的游戏,学唱衬词。
“我做牧羊人,你们做调皮的小羊,来学我唱歌,看哪只小羊学得最像。”
三、再次欣赏教师演唱歌曲,分辨不同的衬词演唱方法。
1、教师演唱,引导幼儿发现歌曲中衬词的不同。
“我们再来听一听,歌里的‘唻咿噢嘟唻咿噢嘟唻咿噢’,唱得都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2、发现衬词高低唱法的规律。
“什么时候唱得高,什么时候唱得低?”
师幼共同小结:“原来,歌里的‘唻咿噢嘟唻咿噢嘟唻咿噢’有的高、有的低,先唱高的再唱低的。”
3、对比不同人物的音色。
“歌里除了牧羊人的歌声,还听到谁的声音?”
师幼共同小结:“歌里还有王子、行人、旅店的客人、饮酒的人、小姑娘的声音。”
4、教师与幼儿尝试对唱歌曲,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与音色之间的变换。
5、游戏“牧羊人和小羊”,感受歌曲带来的快乐。
“小羊们快和牧羊人到山上来唱歌吧,让我听听你们都模仿了谁的声音。”
四、教师介绍此曲的背景和来历,幼儿欣赏电影片段,进一步体验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1、“《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歌曲是美国影片《音乐之声》中的插曲,它是一位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时演唱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还有谁在模仿牧羊人唱歌。”
2、跟随英文歌曲进行游戏表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教学重点: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并学唱其中的衬词。
重点指导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
教学难点: 能够初步的认识了解(掌握)八分音符节奏,幼儿能与指挥和同伴互相配合默契、协调的演奏。
环境与材料
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
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
4、音乐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进一步熟悉歌曲
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熟悉歌曲(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
[1-2]小节: 草地上走来四只羊 。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 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 。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 牧羊人大步走来 。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11-12]小节: 牧羊人挥舞着鞭子 。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
[13-14]小节:同[9-10]小节。
[16-17]小节:同[11-12]小节。
[18-20]小节:同[1-4]小节。
[21-23]小节:同[5-7]小节。
[24]小节: 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 。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
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
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券答案网 » 《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