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是李镇西老师在工作第一线,辛勤探索素质教育的结晶。该书曾被评为第十届冰心图书奖大奖,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科研成果一等奖。这部书并不像有些教育专著那样充满深奥难懂的教育理论,也没有令人乏味的说教。而是充满了作者热爱学生、奉献教育的一腔真情。读着读着,一个个教育案例,一次次震撼我的心灵,我被李镇西老师的爱心、童心感动了。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爱。李老师在书里提到:“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李老师时刻把学生当作朋友,以感情为纽带,让学生体会到他的关心和爱护,这是李老师对待学生的宗旨。李老师爱学生,不仅表现在他给学生过生日、送生日礼物、带他们出去游玩等事情上,不仅仅表现在对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上,更表现在即使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你看“从此,在紧张的工作中,我的心灵深处多了一份惦念和忧思,我常常收到许多学生来自大学的信,每当这时,我忍不住想:宁玮现在在什么地方呢?”所以他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书中记述了他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原汁原味的事例和感悟。在整本书中,李老师诠释着这样的一种信念:“爱是教育的核心,用生命书写爱的教育。”
书中一再强调教师要有一颗童心,我仔细想了一下自己,发现我的童心也越来越淡薄了,似乎这样的感觉离自己越来越远了。一次一个学生说,老师你剪掉了头发,也把你的好心剪掉了,我顿时哑口无言,心中却有说不出的酸楚。这学期我对学生越来越凶了,我也要做一个管的住学生的老师,但我现在也只能先对他们凶,这样却让我离他们越来越远了。趁着我的童心,还没有离我很远的时候,我要把它抓住,不让它飘走。李老师在书中这样描述到:我有一颗童心!这颗童心,使我深深地爱着我的每一届学生、每一位学生;这颗童心,不止一次使我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这颗童心,使我自然而然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也让我的学生常常不知不觉地拨动了我的琴弦。前一段时间,主任为我点评课堂,其中一句就是与学生关系太近了,这种近,让他们毫无畏惧,但同时又显得很不礼貌。这种状态是我该改变的,但是不能去脱离学生,我的这颗童心还没有离我很远,只是我觉得自己尚没有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慢慢地,我要与学生越来越近,我要他们听话,但他们又会善于学习,回味其中,希望自己可以达到这种境界。
书中,一个个爱心的例子,无不展示着李老师的崇高的人格精神,忘我的、为每个孩子的成长负责任。但是,教育光有爱心是不够的,大多数老师都有爱心,也对大多数的学生有爱心。可是仍有一些学生,老师对他们没有办法,很多时候就放任自流了。想想李老师,我也佩服的五体投地,一个叫做万同的后进生,为什么能够转变,这些都是在李老师的呵护与关怀中一点点的改变的。《爱心与教育》中,万同的故事也是最能打动人的。万同是个离异家庭的孩子,跟着母亲过着贫寒的生活,在初一开学没多久就偷了一个同学几千块钱的随身听,由于家庭的原因,经常与社会上的一些小混混的在一起,弄得整条街的人都认识他,李老师却能将这样的孩子进行转化。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的眼泪不住的往下流,特别是万同后来千里迢迢去找李老师的情景,这是多么令这个孩子记忆深刻而又尊重的老师啊。假如我也有这么一个学生,我会有这样的耐心么,又有多少孩子能够有这样的幸运,可以在幼小的时候遇到这么一个优秀的教师。这时老师就不能仅仅只有爱了,还要有耐心与恒心。如果想让孩子有所改变必须要有这三“心”---爱心、耐心与恒心。
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在想,我能有多少耐心对待像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旧病复发呢?这么一问,羞愧无比! 类似万同的后进生,每一届都会碰到,起初我也信誓旦旦,谈心、辅导,找家长……几番忙碌下来,当学生依然“江山不改”时,我会黔驴技穷,两手一摊地说“朽木不可雕也”。现在想想,在教育后进生方面,我应该多一份等待,多一份思考,多一份宽容,给自己时间,给孩子时间,俯身走进他的心灵。
读了《爱心与教育》,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学生,需要的是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需要的是李镇西老师的那份坚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为学生打造一个精神家园式的班级,关注每一个学生,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光明、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去创造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券答案网 »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