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切入点,恰当运用多媒体找准切入点,恰当运用多媒体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找准切入点,恰当运用多媒体

恰当运用多媒体的意义在于:可以大大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具有多样性、直观性和情境性,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可使学生从一个被动的 听课者 成为一个学习过程的 参与者 ,使他们不仅学习了知识,也学会了怎样学习与怎样思考,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能调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引发认知冲突,从而推动其形成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恰当运用多媒体,主要表现在对多媒体切入时机的把握上。
1.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时切入。在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贴近的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会使课堂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趣味化。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功能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要。
在导入新课时,合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情绪,使学生乐学、爱学。
例如,在教学 圆的认识 一课时,新课伊始打开计算机,屏幕出现这样一组画面:小狗、小猫等五只动物在跑道的起跑线上准备赛车,他们的车轮形状各异,有轴心在车轮中心的圆形车轮,有轴心在车轮边上的圆形车轮,有椭圆形的车轮,也有正方形的车轮,还有长方形的车轮。 砰 !出发令声响了。小动物们滑稽的表演把大家的注意力全吸引住了。 谁能最先达到终点? 教师把这个悬念留给学生。同学们看了小动物们滑稽的比赛场面感到十分好笑,教师提出问题后更是议论纷纷,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都想说出正确答案,但因知识的限制,怎么也讲不出所以然来。这时,教师用略带神秘的表情说: 如果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肯定能解答这些问题。 这样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通过有趣的故事画面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造成强烈的悬念,使学生疑中生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一堂课结束时,前后照应,兴趣尤存。在 圆的认识 教学中,当课已近尾声,学生们比较疲惫时,教师提出问题: 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明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吗? 在学生思考和小组讨论片刻后,老师演示课件:一个正方形车轮的汽车, 咯噔、咯噔 地行驶在道路上,慢慢地轮子变成了椭圆形,这辆汽车继续跑着,可仍然有些 跛 。渐渐地椭圆的轮子变圆了,圆的轮子跑得可快了,汽车也 嘀嘀吧吧 地唱起歌来了。显而易见,通过轮子动态、清晰地 演变 过程,启迪了思维,既加深了对圆的进一步认识,学生轻轻松松地知道、掌握了 在同一个圆内,所有半径长度都相等 的道理。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的教学,学生兴趣盎然。
1.2 概念阐明及形成空间观念时切入。在小数几何体知识教学中,涉及周长、面积、体积、高、棱等概念,由于这些概念带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以接触感性知识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往往易混淆圆的周长及面积的概念,弄不清体积与表面积的区别,不能正确理解高与底的对应关系等,而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后,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圆的面积》的复习模块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分清周长与面积的概念,设计了两幅动画,第一幅是一只小猫绕圆一圈,跑过的地方同步改变颜色;第二幅是将圆的平面部分从上到下涂上黄颜色。配合师生的问答,学生很快理清了周长与面积的关系。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学习 体 部分知识的困难性,针对这一情况,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三维动画的功能。如圆柱体的表面积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在该课件中,运用了三维动画的变形功能,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变为一个长方形。学生看了动画后就很容易明白圆柱体的表面积是二个圆形面积加上以圆的周长为长、圆柱体高度为宽的长方形面积之和。这里三维动画软件中所制作的动画,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弄清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特点及其表面积公式的由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3 遇到重难点,促进知识内化时切入。小学生遇到知识重难点往往不容易解决。这时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学生感知的过程,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协同利用起来,促进心理内化,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从而达到其它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对于其推导过程特别是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这个 化圆为方 的道理难以理解。这时可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演示,把一个圆2等分,用红蓝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让小扇形一个一个地从圆中 飞出来 ,排成两列,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闪烁显示。再依次进行16、32等份的方法割补,让学生通过对比,直观地看出等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移动演示,使学生建立圆半径、圆周长的一半和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1.4 思维受阻,突破疑难时切入。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从而解决这一矛盾。
如教学 三角形的初步认识 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出示学生感知过的红领巾、三角形小旗、三角板、交通标志等实物图,在学生说出它们的外形都是三角形后,这时利用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上三角形部分的形状,接着把实物的模样去掉,只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显示出三角形形象,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接着,电脑动态演示三条没有围拢的线段逐渐围拢形成一个三角形。这样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层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最终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再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后,讲解这样一道题:把一个棱长为4厘米的小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二面、三面有红色的各有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由于解答本题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解答起来很困难,而教师利用教具进行引导理解又存在着诸多不便。如果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屏幕上的 切割 、 旋转 、 提取 等动态演示,既可以使学生顺利地突破思维障碍,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1.5 模拟操作,深化理解时切入。心理学研究认为,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
如在教学 圆柱体体积 时,直接利用教具割、拼,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圆柱进行切割、分解,合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图形,将圆柱体最大限度地多次划分,逐步渗透转化和极限的思想,让学生学会变通,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为创新思维的形成打下基础。
1.6、思维发散、创新处切入。创新--就是独创,是别人不曾想过的,或者是自己不曾知道的东西,独具一格。解决问题的方法,不限于只找到一种,而是找到多种多样的办法。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在各种组合、扩充、整合的过程中,学生发散性思维和思维的独创性得到培养。
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习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以后,开始学习拼组图形,老师针对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上设计了大小不同、放置的方位不同、颜色不同的三角形20个,长方形15个,正方形15个,圆15个。要求学生选择上述图形,在下面空白处任意组合图形,看谁组合的画面想象丰富?学生兴趣盎然,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屏幕上拼出了一幅幅闪烁着智慧的图案。最后,每个学生还给自己拼出的精美图案取上了富有创意的名字,如: 笑笑鸟 、 圣诞树 、 智慧屋 、 知识房 、 太空人 、 神力车 等等。在学生的自学中,学生的思维的发散性充分表现出来,而这种发散性品质正是藉助于多媒体电脑可组合、可扩充的显著优势。
再如学习 梯形的面积公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先推导出公式,然后组织学生运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进行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根本没有学生的主动探索,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现在,有了多媒体计算机超文本和网络特征的优势之后,上课之前,设计了教学软件,把 梯形的面积公式 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上课时,让学生在网上自由探索,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网上相关图形,进行转化图形、找出联系、推导公式三个步骤,推导探索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有的学生用拼凑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凑成一个长方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如图(1):有的学生用分割法,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如图(2):有的学生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如图(3):正是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探索性品质不断得到发展。
总之,多媒体教学几何知识,以其特有的声像同步,三维动画演示,模拟实物形成过程等特点,直观展示教学过程,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富有时代动感的、具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它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知识的同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多媒体在一节课中找准切入点,把握切入量,根据教学内容用在教材的关键处、疑难处、精华处、深奥处。在教学中只有摆正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位置,合理使用,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殊功能和艺术魅力,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和几何教学质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券答案网 » 找准切入点,恰当运用多媒体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