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站在创新的十字路口--创新教育在小学教学中人性化定位别让孩子站在创新的十字路口--创新教育在小学教学中人性化定位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别让孩子站在创新的十字路口--创新教育在小学教学中人性化定位

  一次教学资料交流,见到学生一篇这样的作文结尾: 通过这件事,小丽再也不敢独自行步,再也不敢不听老师的指挥,从此,小丽再也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幸福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虽然只是一篇文章的结尾,虽然只是一个孩子对幸福理解的不经意的流露,但细细想来,当我们如果把它和创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给人的震撼却是记忆犹新。
  服从、依赖就能获得幸福!孩子的自我在哪里?孩子创新的投入在哪里?于是我们就有了:
  一、几点发现。
  近年来,创新教育在中国的教育实践与探索中划出了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教育需要创新的思想注入新鲜的血液,需要为未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一代。在我们感慨应试教育带来的伤害之后,我们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创新教育的行列。在我们展望未来,为未来勾画蓝图的时候,我们应该看到:
  1、期待与现实的反差。
  创新教育在我国中小学积极地推进,在时代科技发展的面前我们倍感创新迫切的同时,急切地期待着小学教育活动为未来的创新人才奠定创新的基础。我们如果稍加观察就会发现,积极推进的教育科研课题中 创新 这样的词句相当抢眼,小学生的 科技创新 比赛倒也开展得有声有色,让我们在欣喜的同时总感困惑,在倍受积极关注的小学教育中,为什么始终那么细弱?--在沉重的课业负担面前孩子苦苦地挣扎,在老师 就是这样 的面前孩子虔诚地期待着 告诉 ,在各类 创新 竞赛面前多少孩子们神情无助和迷茫?
  是什么阻隔了美好愿望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是应试教育的残骸继续存在?是正在变革的陈旧课程体系?亦或是对已有现实的依赖?还是我们内心中对创新教育的不当的认识?
  真的想说,期待不等于现实,但何时才能有美梦实现的一天?
  2、意愿与作用的反差
  翻阅报刊, 创新 教学设计的标题让人欣喜,细细品味,却笑不出来。
  开放性的习题,尝试性的操作……孩子们在教学中展现自我的那一个个活动,仿佛还在眼前,可我们是否留意我们的教师眼睛里看到的是什么?是孩子经过开放、尝试后得到的答案,还是那看似不够精彩的发现后孩子们一张张抑制不住的笑脸?是课堂上看似热闹的学习气氛,还是孩子的生命中注入的创新活力?恐怕只有那时 一块石头落了地 的授课教师自己知道。
  不敢肯定,有多少教师在教学中都这样留意过。试举两例数学课:一节课上让学生通过计算食物中各营养物质的含量(百分数教学),启发学生不要挑食;一节课中让学生统计同学们想购买书籍的情况(简单统计教学),告诉校门口的书店阿姨该进什么书了。我们不由惊叹: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良苦的用心溢于言表。
  但不知,授课的教师是否知道现在的孩子有几个要关心今天中午吃什么;是否留意过,孩子们对因为常常少书已显得并不友善的阿姨会想提出什么建议。一句话,是不是教师这样想:课堂之外的事,把它留给希望吧!
  我们没有意识到在鼓励孩子创新的之时,却把孩子丢在了创新的十字路口。
  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是什么环节出现了问题,于是,我们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1、创新是人的整个灵魂的产物。
  我们在讨论学生的创新素质,往往比较关心学生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意识,仿佛通过这一系列的培养活动,学生可以脱胎换骨,成为未来的创新人才。我们再次审视这样的思路,应该看到人的素质诸因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它是以人的社会责任感为基石的,全面整合素质的诸因素的结果。
  我们不愿奢望一个 再也不敢独自行步,再也不敢不听老师的指挥 的孩子所得到的幸福能散发着创新的气息;我们更不敢奢求能例举出别针有多少种作用,却不曾想看一看别针是怎样当纽扣的孩子未来会有许多创举。
  因此,我们认为创新是应该融合在对自然、社会的关注之中的,体现在对身边事物敏锐的观察能力,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整个人对生活的积极的全心投入。由此,我们联想到当孩子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意见,说出自己的奇思妙想的时候,我们是否感受到是他们极富魅力的创造灵魂在闪光呢?我们是否站在人性化的角度上审视一切呢?我们的眼中是否印刻着人文的关怀呢?
  2、创新是人的智慧的实现。
  从形式上来看,创新就是人类创造世界的能力,就是创造力。人的创造力往往是通过创造的产物表现出来的,然而我们透过创造的这些外在的产物,所见的就是创造力的内在源泉,这就是人的创造智慧,从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现今大多数教师实际隐含着一种观点,认为创造教育的本质就是创造力教育。然而,如果我们扩大创新教育的内涵,使之与人的本质相呼应,那么,创新教育就会有更丰富的意义,其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智慧就是创新教育的目标之一。
  当研究性学习、发散性练习、辩论等方式在我们的课堂上加以运用的时候,在关注知识点之间的是是非非,交错关联之后,在我们的教师为学生 正中下怀 的表白欣喜的时候,在我们的孩子熟练地运用各种方法、技巧、策略的时候,我们是否意识到:当今的课堂教学离人的命运越来越远。有学者这样说,当今的教育已经失去生命和智慧的灵气,缺乏了对人的一生的关注,缺少了人文的关怀。这虽有所偏激,但确实指出了我们所忽视的问题。
  3、创新是创新生活方式的体现。
  学校是一种规范化的生活方式,是提供给孩子一生中一段独特的生存形式,学生们在学校的生活成为了学生表达自我和体验自我的主要途径和场所,这其中对孩子的许多影响是潜在的、无形的。学校生活的创造性,为学生内在生命的创造性提供了基础,具有创新意义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在孩子身上积累和沉淀,产生强大的生命创造力。
  许多人以传统的态度理解创新教育,不是把创新理解为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而是理解为一种目标和结果,常常以要求、督促的方式让学生去创新等等,这样一种压迫、被动式的生活方式,不但会瓦解和摧毁学生精神世界的创造力,从而导致创新教育徒具其表现象的产生。只有当创新成为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当创新成为一种生活的内涵,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创新的意义,只有这样的创新教育才能带来无限的创造活力。
  开放的、积极的校园生活应该是整个学校教育创新的生活方式,其生活和学习生活中每一个环节都将成为影响创新教育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们在学校课堂教学中极力倡导这样的人性化定位:
  1、处理好三大关系。
  ①、呵护的满足--处理好教师指导与学生探索的关系。
  我们一直在讨论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的微妙关系,在发展学生创新的能力加入这场讨论以后,教师的主导活动越来越多地被许多人看作一种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束缚和禁锢,仿佛只有放开学生的手脚,才是创新的最高境界。
  创新就意味着对现实的改变,这种现实一方面指身边的客观世界,另外一方面可以认为是孩子头脑中的认知世界。在学生探索中这两个现实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这样的改变很多时候是要以冒险为代价的。我们之所以认为这是冒险,因为在中国传统的意识中求同的思想根深蒂固,而求新求异是不应该加以提倡的,因为它会与违规、不负责任、鲁莽联系在一起,也就会意味着对自我或别人、社会的伤害。但既是探索必然意味着对传统的变革,意味着有叛逆的色彩。
  此时教师的指导对学生创造的需要而言,将成为一种呵护,让学生获得一种肯定、关注的满足,尤其是对孩子绽放的反常规的创新火花的肯定,对其百思不得其解时的建议,将会在他们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中,让其体验着创新与满足之间的距离。
  ②、永远的发现--处理好知识的纯粹性和发现的过程性的关系
  在知识仍被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充分重视的今天,我们看到那些已经被教师们纯粹与绝对化的知识,正成为课堂教学中一种神圣的东西;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孩子对生活的发现是一种过程,虽然他们甚至不知道这种发现什么时候会到达一个中途站点。
  因此我们认为,发现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对一个孩子的个体来讲身边的世界永远有不断发现的奥秘,当我们的视野摆脱了这一个个局部的封闭知识点,那么就会感到学生始终在自己人生的长河中去发现对于自己来说新的东西,不管这样的发现是否符合教师教学的意愿,是否与所学的知识合拍。
  虽然我们的教师有时会遇到两难的境地:在评价方式没有得到有效改革之时,与我们的教师谈论淡化知识的绝对性,强调孩子的发现显得那么缺乏力度。但是我们已经高兴地看到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提出的开放、实践、个性的理念,无疑是为孩子的发现铺设了一条坚实的道路。
  听闻清华大学邀请了百位诺贝尔获奖者,召开了前沿科学研讨交流会,展望前沿科学的蓝图,科学家尚且如此,面对孩子这永远的发现,不觉那些用僵化了的知识禁锢孩子们头脑的人是多么可憎!可忧!
  ③、信任的等待--处理好呵护与开放性的关系。
  教育是社会的,我们应该不难注意到每一个社会成员对孩子的身心的呵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也是一种呵护,这样一些呵护是我们为人父母、老师的职责,但如果这种呵护是把孩子们与外界隔离开来,那么,这样的呵护将成为通往开放世界的阻隔。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教师们面对黑板,手把着手,把2+3教给学生的时候,家长面对应试,竭力地把孩子保护在各种应试的辅导班里。当孩子的步子还显蹒跚,那一扇玻璃窗早已成了孩子窥视世界的唯一窗口。
  因此我们再次看到这些孩子在这种封闭的呵护中,面对开放世界的焦虑与悲哀。我们又困惑于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呵护的作用,仿佛教师的呵护是学生蹒跚学步的拐杖,在没有了这条具有引导魔力的拐杖之后,孩子的创新成为一种漫无目的的游荡。因此,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把这种呵护着眼为一种期待,一种信任的等待更为贴切,使这种信任让孩子们跃跃欲试地投入到广漠的开放世界,正是这种等待让孩子们永远充满信心!
  2、积极关注三个因素。
  ①、关注生活--幸福的追求。
  国内有学者把创新教育看作最高层次的教育,是人类最高本质的体现。在他们看来教育有三个层次:一是继承性教育,二是发展性教育,三是创造性教育。继承性教育只以知识传授为最终价值,让人知道世界是什么,成为知识的人;发展性教育一人的主体发展为最终价值,让人知道世界的为什么,会成为会思考的人;创新教育以改变生活,追求幸福为最高价值,让人知道世界应该是什么,成为懂得幸福的人。
  我们暂且不论多种因素作用下的孩子厌学情绪的产生,也暂且不论多种因素下孩子在游戏室及网吧中对虚拟世界的沉迷,更是不论孩子们在摆弄着各式各样的游戏卡片,渐渐地对身边的事物失去了兴趣。
  我们已经看到随着教材的改革,苏教版教材中鲜活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我们更是看到孩子们自我设计生活,在生活中展现着自己的奇思妙想,看到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于是就有了 方便药瓶 、 方便两面桌 、 防滑肥皂 、 带灯铅笔盒 、 方便取蛋鸟笼 ,不敢想象,那些对现实生活缺乏热情的人会体验创新生活的幸福!
  ②、关注教师--儿童世界的天使。
  有人这样说,教师是从成人世界来到儿童世界的天使。这样的天使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才能无不时时刻刻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孩子。这样的天使必然是豁达的、开放的、富有创意的,带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带着对不拘泥于形式教学活动来到孩子们的身边。
  我们不由深思这样的问题,在学校的创新教育活动中,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即使传授的是当今多么先进的创造技巧,学生所得到的也只是没有生命力的灵魂;一个在沉重的压力面前身心疲惫的教师,他哪会有带着孩子一起放飞思想的力量;一个仅关注于学期考试排名的教师,孩子的 创新 无不会在他的手中夭折。
  关注教师,让每一个儿童世界的天使,带着孩子们在祝福中自由展翅飞翔!
  ③、关注文化--肥沃的创新土壤
  文化是人的精神、价值和思想习惯的表现,尤其表现在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之中。如果教师的价值观念是保守的,生活的态度是缺乏冒险精神的,对孩子的 个性化 持排斥的态度,那么在具有这样的文化背景的教学中,创造性的学习和发展无疑于空中楼阁。美国研究创造力的专家阿瑞提在创造力与社会关系中提出: 文化刺激和文化环境不仅一定要有,而且一定是所需要的、所欲求的、便于利用的。……一种含有创造基因的文化必须要涉及到比安全、稳定、维持物质环境这些实在的目标更多的内容。它一定不可唯一或过分地关注人类生活中的仅仅一面,无论是宗教方面、军事方面、安乐或感官享受方面还是其他的什么方面。 由此我们再次审视创新教育的时候,文化中的创新 基因 ,尤其是对创性文化的整体性有了明确的认识,把开放作为创新教育中文化的重要特征。
  有专家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取实性的,价值服从于现实生活。虽然如此,我们应该看到对学生个性的肯定,对创新萌动的鼓励,对多元化的认知倾向的认同,人类艺术、文学、民俗文化的渲染,已经在我们身边形成涌动的校园文化的氛围。
  当 功利取向 创新意识支配创新教育的价值基础的时候,我们相信,创新教育不可能指向于人的内在生命的创造性,就不可能延续和发展孩子的创造生命,这种没有内在生命的创新教育只会把孩子们推向创新十字路口,让孩子在迷茫和困惑中迎接需要创新灵魂的未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券答案网 » 别让孩子站在创新的十字路口--创新教育在小学教学中人性化定位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