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交流会发言材料[汇总二]教师交流会发言材料[汇总二]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教师交流会发言材料[汇总二]

教师交流会发言材料
张桂敏
我的发言二个部分:一部分是汇报过去读书与现在读书的状况,第二部分是一本书的读后感想。
一、过去的读书与现在的读书
过去的读书经历可圈可点。我的情况领导和同志们大概都知道,我想再细细地说说,没有夸耀的意图,我想说出来对自己也是一次提醒,一次鞭策。
我的家在小时候家里的条件很差,饭不饱、衣不暖的日子也经历过。我记得小时候写作业,买不起现成的本子和白纸,我父亲到城里买城里小商店包裹食品的纸,人家点心卖完了,那种包装纸,又黄又粗,我父亲买回来,裁好后用针线缝成小本子用。所以从小很珍惜去学校上学的每一天。到后来没上大学,家里供不起复读,我觉得当兵是个好办法,是个继续学习的好去处。当兵的二年多时间,我没有停止过学习,第三年考上了军校,从部队转业时考了好成绩,也与平时的读书积累很有关系,今天能在这么好的单位,这么好的环境工作,更加感到幸福,感到不容易。
现在的读书状况可怜可悲。有很多孩子因为家里穷念不起书,他们很可怜。但我们有的是买书的钱,但因为懒,因为要去玩、去吃饭喝酒而没有时间读书,其实这样的状况更可怜。记得二十来岁那几年特别爱读书,爱写东西,也有热情写东西,报刊上也常有一些小东西发表,上军校的时候每月就四十元钱津贴,但省下来买了很多书,每年得读十来本书,也做读书笔记。现在不肯读了,大部头的书不肯读,只愿意读一些快餐式的,只愿意看看电视节目,看看网上的小文章,追求趣味性,娱乐性,不追求思想性,只愿意用眼睛,不肯用脑去思考,放弃了阅读的权利,放弃了思考的权利。能找出来的理由也很多,繁忙怕工作,没完没了的家庭琐事,但说心里话,读书的时间还是有的,只是没有去挤,到底还是没有了热情,没有了压力。有一种情况是一定要读书学习的,那就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学拿文凭,为了晋升职称提升职务,这种为了生计、为了提职的读书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理针线没什么区别,也不见得高尚和有情趣,这种读书不是每个人主动去做的,甚至还很不情愿,是一种无奈,有时候很痛苦,也很可怜。



教师交流会发言材料
段小珍
关于《清贫思想》的读后感
我想先介绍一下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人,叫中野孝次.该书1992年9月在日本问世时,立即在日本形成了一股阅读热潮,好几个月蝉联畅销书榜首,并在排行榜上保持名次达二三年之久。1997年译为中文时在序里这样介绍书中阐述的清贫思想包括六项内容:1、抛弃繁华、远离物质享受、追求简朴生活;2、以贪婪为耻,厌恶通过贪婪敛财而致富;3、尊重心灵的内在规律,不压抑自然的情感;4、追求 风雅 - 内心充实与人格完善;5、热爱自然,强调与自然的和谐、感应;重新审视人的真正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书中有一句话可以概括以上几个内容,就是 若知足,虽贫亦可名为富;有财而多欲,则名之为贫穷。
日本人在十几年前疯狂地阅读这本书,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仅仅靠物质文明的发达并不能使人感到幸福。相反,社会的发展进步要强调和谐,强调可持续发展,这与我们国家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是不谋而合的,在此我不想多论述和评价国内的问题,我更说说日本文人在这本书中体现的让人钦佩的社会责任。
日本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是世界公认的,但是日本文人清醒地认识到,许多国家对日本的印象不好,他们没有陶醉在于发达的经济,而是在思想精神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们尝试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来对抗现代社会物质化倾向,他们积极研究伴随经济腾飞产生的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他们向世人介绍这种实际上融合多种文化、特别是无处不见中国儒家思想的文化向世人介绍,但是作者没有指出他们所实践的这种行为准则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关系。由此我又想到近期韩国人在文化上的侵略(我的话):一是他们准备把端午节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并列举出很多的理由;二是他们在《大长今》电视剧播放之后准备申请中医专利,说中医的源头在韩国。(我只看了几集,知道里面的人物如何用中药炖鸭子来给皇上补身体,我也不知道说的情节对不对),有这些,他们就认为中医是他们的了。
日、韩的经济发达举世承认,他们抢占文化源头的精神也让人佩服,虽然说出来、做出来令人发笑,但这些行为体现出来的历史文化方面的国家意识还是我们国家的一些文人所不具有的。所以我常常想到,我们的孩子们在国外留学,都能学到很多的先进管理经验,拿到耀眼的文凭,但是发达国家的社会意识、保障意识、责任意识、人文关怀精神我们学到了多少?这些东西在毕业证书上是体现不出来的。
读书越多越反动的说法不对,但话说多了得罪人还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说的对错,请领导、同志们不要计较。聪明的人读书不在多,在于有用,在于能用上,在于我们帮助我们启迪心灵、塑造品格、纠正人性偏差。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读人,是改造人。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尤其是我们身边的领导、老同志,他们都是书塑造的,读懂一个人就等于读了他读过的书。很幸运,组局领导倡导的读书活动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读书的重要,认识到自己读书量的不够,质的浮浅,想起来比整天为收入不高、房子不大怨叹有价值、有品位得多。
以上发言,说得有些乱,时间关系,也不能展开多说。我只是想通过这个发言的机会提醒自己,身外之物不重要,读的书、掌握的道理才是自己的,才是受用终身的东西,我们没有理由不读书。这个发言稿提纲是11月25日(星期天)送车去保养,利用等车的个把小时时间准备的,后来也没好好改,讲得不好,请大家谅解,请多多指教。
教师交流会发言材料
教师交流会发言材料
解铮
前不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它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也有许多心灵感触,在此谈谈我的体会。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书中提到这个问题就是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变得枯燥无味,产生厌学心理,从而影响数学教学的效果。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也就会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 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从教学心理学角度上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做为数学老师应努力使学生热爱数学,才能对学习有兴趣,只要有兴趣,才能学好数学。因为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兴趣。 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的不到的,没有观察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去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即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数学教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有效的培养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知识智力兴趣关系密切,有意识的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热爱学习与情感,并对所教学科产生兴趣,因此,老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顺利掌握知识,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添学习兴趣,使设计的教法符合学生的学法,持之以恒地结合知识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引和训练,使学生掌握求知识的钥匙,可以增添学习兴趣。
教师交流会发言材料
--三读《不做教书匠》而后感 韩桂芳
匠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1工匠,如铁匠、木匠等○2(书)指在某方面很有造诣的人。如文学巨匠等。这两种解释,作为一位年轻的教育界精英的管建刚校长,不知文章命题意欲何为?笔者以为值得商榨。
虽标题待议,但文中对青年教师提出的七条建议都让我自己犹如当头一盆冷水,一下子清醒了许多,因此,我认为这是一剂良方猛药。再三拜读,感触颇多。
一、文章震撼力强,针砭时弊,剖析得入木三分。
自己执教近二十年,曾经很有些责任感,积极投入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也为家乡的基础教育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随着这几年社会环境的影响,自己开始浮躁了。心灵的港湾不再平静。
面对经济大潮,自己一直郁闷:当年学习成绩远不如己的同学早已成为富翁、领导,甚至当初不以为然的学生现在也说,老师可真有耐心,每月这几百元,多难等呀。再加上学校体制的不公,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自己很难有定心。
老子说: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反复阅读《不做教书匠》中的七条建议后,自己的心情逐归平静,因为教师这个职业决定我们应以精神立身,而非物质, 做教师就是做学问,就是从学问中感受生活的快乐,教育的幸福,人生价值的轻舞飞扬。
拿现任班级来说,自己虽百计千方去提高课堂效率,每每考出的成绩却离目标遥远得很,但自己并没有气馁,而是屡败屡战,不断剖析,寻找契机,因为 当你心无旁鹜地工作时,工作的乐趣也就离你不远了,机会和赏识也就离你不远了,人生的精彩也就离你不远了 。
二、文章导向性强,与时俱进。
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边读边思考,如果没有反思这个过程,对读书、对教学、对人生等方面的认识,就很难进入一种高层的境界 。
而写作又是思想最外显痕迹表露,因为锤炼语言,就是锤炼思想,情意的关怀,人格的熏染,文化的气质,智慧的实践等品质。唐代大文学家说过: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 这里的 传道 应是完善人格, 授业解惑 应是带有一种文化升值的文化成长。因此,我们教师要与时俱进,就必须不断阅读,阅读高品位的书。
最后,让我们以苏霍姆林斯的话共勉吧!
教师交流会发言材料
周海龙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哪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沦海一粟。







读《每天做好一点点》体会
最近我读了吴学刚写的《每天做好一点点》这本书,通过学习使我明白了从平凡到优秀再到卓越,并不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你需要的是:每天做好一点点。
每天做好一点点,就是成功的开始。所有的成功都不可能是一蹦而就的,所有的人都不可能一步登天,所有的目标都必须通过一步一步的努力和一点一点的进步才能实现。持之以恒的努力与持续不断的进步是通向成功的法宝。一步登天做不到,但一步一个脚印能做到。一鸣惊人不好做,但一股劲能做好一件事。一下成为天才不可能,但每天做好一点点有可能。
一代伟人毛泽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 。讲的也是持之以恒的道理。一个人要追求成功,取得一点成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天都要有进步。哪怕只是做好一点点,这也是进步。
每天做好一点点,听起来好象没有冲天的气魄、没有诱人的硕果、没有轰动的气势。可细细想一下:每天做好一点点,那简直是在默默的创造一个奇迹,在不动声色中酝酿一个真实感人的神话。
每天做好一点点,就是一步一步向前走,就是今天比昨天强,就是对现状有所突破,就是再用一种崭新代替一种陈旧,而且是每天都如此。每天都在盯着那个高远的目标,每天都在不浮躁也不懈怠的努力,每天都是那么热情而不狂热……不要小看这一点点灵感,就是那么一点点,便使你于混沌中豁然开朗;指挥,就那么一点点,便使你由危机中有了转机;勇气,就那么一点点,便使你怯懦中增长了才干。
每天做好一点点,需要每天都要具体设计,认真去计划。即不能浮躁,又不能糊弄,更不能作假,因为做给别人看的,也不是用来与别人交换的,而是严于利己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教师交流会发言材料
张桂敏
长期以来,我们传统教学窄化(或弱化)了教学反馈的渠道。为此,我建议,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多 问课 。什么是问课呢?就是教师在上好课的基础上,主动询问学生、同行、家长等对课堂教学的感受与意见。
问课的对象
教师针对课堂教学状况,应该询问的对象包括:
首先,问自我。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要坚持 课前问 ,就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多向自己发问,例如, 为什么这样上课? 应该怎样上这堂课? 还可以怎样上这堂课? 三思而行,定能提高课堂效率。还要坚持 课中问 ,就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对课堂中发生的出乎意料的问题扪心自问,及时调控教学策略。这样,可以克服教学预设带来的机械呆板的弊病,让课堂教学随时产生智慧的火花,充满生机与活力。再要坚持 课后问 ,就是在课堂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反省,反思本节课的效果,着重反思课堂中出乎意料的创造性收获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等两方面的问题,便于今后教学扬长避短。
其次,问学生。教师要询问学生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意见,包括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听课的情绪、学习的效果、学习的困惑、需要教师怎样教学的愿望等,这样便于课堂教学充分体现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的教学理念,便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方式可以兼顾个体,注重教学的多样化,尽最大力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当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学过程,对待学生幼稚的意见,教师不要简单适从,要善于倾听意见,去伪存真,否则,反而会降低教学绩效。
第三,问同行。教师应倾听同行和领导对所听或所了解到的有关自己课堂教学情况的意见,这是站在专家角度提出的观点,这种意见科学性强,便于自己长善救失,有利于教师很好地改进教学工作。这种方式要求教师要有谦虚的品德,使同行愿意给你提看法,让大家坦诚交流,这种意见的含金量较高,教师要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券答案网 » 教师交流会发言材料[汇总二]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