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记金华的双龙洞》评《记金华的双龙洞》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评《记金华的双龙洞》

今天高玉莲主任为我们抛砖引玉,讲了一节研究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整堂课流畅自然,给人一种朴实的美。而且每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性强,留下了老师对文本深度解读的痕迹。作为学习者,我深受启发。
顾振彪谈到在阅读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该坚持三个原则:语言—思想—语言,整体—局部—整体,语文—生活—语文。坚持这三个原则的阅读教学,基本上能够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鉴于我粗浅的理解,我认为高主任这堂课做到了这三点。
一、 语言—思想—语言
顾振彪先生提出:“教一篇课文必须突出人文性,引导学生透彻把握全篇思想内容,并且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提升,感情上的熏陶,不这样做是不对的,然而办法只能是引导学生逐字、逐句、逐段读懂文章,让文章本身哺育学生;教一篇课文必须突出工具性,引导学生从中积累字、词、句、段,培养语感,增强语言能力,不这样做是不对的,然而办法只能是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字、词、句的运用。换言之,就是在‘语言——思想——语言’原则下,强调语言与思想的结合,使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统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引领学生研读文本,揣摩语言,在读写过程中感悟人文的光辉。在这节课当中,高主任注重引导学生抓住“贴”、“挤压”,采用想象、做动作、换词、联系生活等多种方法,进行有目的、有层次、适时适量、多种形式的读,感悟文章的情感,品出语言的韵味。
二、整体—局部—整体——张志公先生说过:“看一篇文章,先读一遍,得其大要,再读,才知道文字结构层次的安排,又读,才能体会哪些词、句子用得准确、生动,从而对全文的理解也就又加深了一步。也就是说,理解的全过程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又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走这么一个来回。”高主任这节课是第一课时,她导入后,让学生从头到尾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并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第一遍读,得其大意)交流课文大意后让学生默读: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的游览顺序写的,勾画表示游览顺序的词,点明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第二遍读,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即结构层次安排。)接着问学生: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进行了游历,哪里最惊险?学生一下子点到“空隙”,这里是本文的重点段落。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贴”、“挤压”培养学生语感,体会用词的精妙,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又读,为学生理解全篇打下了基础)每一步走得都很扎实,相信下节课的整体回归,会给学生一种情感的升华。
语文—生活—语文。语文联系生活,它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挥主体精神,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主动积极地与文本对话。在这节课中,高主任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如“挤压”的教学,她引导学生想:自己在什么时候有过这种感觉?学生回答:人多的时候很挤,透不过气来。“压呢?”学生想到平时生活中“压”的情景,体会到山石的挤压,感受到空隙的窄小、惊险。此外,老师还用换词的方式,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到作者表达的准确,使人身临其境。
那么对于第一个原则,我觉得本节课体现不是很明显,我想这也是因文而异的。总之,这节课让我学到了很多,既有方法上的受益,也有思想上的启迪。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券答案网 » 评《记金华的双龙洞》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