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法使用之我见三步法使用之我见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三步法使用之我见

长期以来,在学生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作文难,作文难,一写作文就心烦。”可见,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同样,作为老师的我们也感受到了教学生写作文也是难于上青天。在我的课上,尽管使尽各种招数,可总觉得收效甚微。总有一部分学生不知如何下笔,写来写去总是那几句,或者是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个性。
我校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将毛教授的“作文三步法”的作文教学理论引入了课堂。这种理论是先建立感觉系统而非词汇系统。用感觉去理解和诠释词汇,而不是用词汇引导感觉。先建立思维系统而非语法规范思维。用思维去纺织语言,而不是用语言或语法规范思维。先建立情感系统而非道德系统。用情感去升华主题,而不是用主题去定格情感。
我班学生是在三年级开始接触作文三步法的,刚刚接触时我有些迷茫,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同行教师进行交流、研究,终于有些茅塞顿开了。作为刚刚起步学习三步法的班级,我将感知训练作为了重点。毛教授认为学会感知,是作文的前提。当你学会对身边事物的感知,也便学会写作文了。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首先应该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知能力着手,即培养对事物的整体属性,进行全方位感受的能力”。感知能力训练程序由“理论训练——操作训练——成形训练”三个步骤组成。毛教授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变传统的看为多感官的参与。即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心灵去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周围事物。学生们原来的作文无话可说,无字可写。学生们学完了三步法中的感知训练自己都觉得写得多了。
例如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有一篇习作是写“家乡的美景”几次的作文指导学生们写出来的都是寥寥几句,并不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正逢此时三步法的理论融入了我的作文教学课堂。我立即调整了作文教学的思路,以三步法的理论作文支撑点,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以“树叶”为例,感知物。从(1)看:树叶的颜色、树叶的形状、树叶的构造以及树叶的特点和功能(2) 听:物的声音(如“刮风时树叶哗哗的声音”)(3) 嗅:树叶的气息、物的气味(4) 触:树叶的软硬、冷热、质地、干湿以及手感的细腻、粗糙等。此时学生已经能说出点眉目了,在此基础上我又进行了感知“物”的全方位(上下、前后、内外),从不同角度及三换的教学。教学案例如下:
1.换时感知:
刚才,几位同学都描写到了叶子的形状和颜色,老师想问大家,现在是什么季节?
如果是春天叶子的颜色还会是现在这样枯黄吗?那会是什么颜色呢?如果是夏天呢?
也就是说老师想看郁郁葱葱的叶子就必须是夏天。
那如果老师想看到带着露水的叶子呢?(清晨)
那如果老师想看到带着夕阳余辉的叶子呢?(黄昏)
那老师想看到被阳光晒得卷起来的叶子呢?(在阳光下)
如果想看被风吹过的支离破碎的叶子呢?(刮风的时候)
2.换位感知:
刚才还有的同学提到了形状,现在我想问另一名同学你看到的形状和他所描述的完全一样吗?
你看到的是什么样子呢?(弧线)
有和这位同学所看到的一模一样的吗?
同样,有的同学提到叶子散发着清新的气息,充分利用了嗅觉,那么,老师想闻到有花香的叶子应该到哪里找呢?(花丛中)老师想闻到有小草的气息的叶子应该到哪里去找呢?(草丛中)
原来想闻到什么味道都可以找得到,这又是为什么呢?(变换位置)
3.换情感知
有的同学提到绿色的树叶,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当看到….
那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你们不论什么情况下都是这样的感觉吗?
也就是说当同学们的自己的主观感觉情绪不同时,看到这片叶子感受也是不同的。
高兴时看到这片叶子觉得赏心悦目,难过时看到这片叶子,也会触景生情,心里不舒服,恼怒时看到这么绿的叶子也觉得碍眼,是不是这样啊?
看来我们又找到第三个答案了,想找到什么样的叶子就能找到什么样的叶子,想看到什么样的叶子就能看到什么样的叶子,只要我们变换情绪。
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以学会调动感觉器官感知“物”的全方位(上下、前后、内外),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态,不同情感等方面着手,使眼前的“物”呈现出了逼真的立体美、变幻美和动态美。再写“家乡美景”时,文章就饱满多了。我班的写景作文《美丽的南湖》等文章分获了一、二等奖。当然,这只是“作文三步法”中感知部分所获得的自然材料。如何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述我心”,用恰当的语言把感知到的东西动情的表达出来,还须要进一步的反复练习,还需要第二阶段“思维”训练,第三阶段“再生情感”训练。
我相信经过“作文三步法”的学习,我们能够使自己的作文达到喻景、言志、抒情融为一体的境地,从而写出有特色有个性的文章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券答案网 » 三步法使用之我见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