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和数字化接轨--观《颐和园》有感语文教学要和数字化接轨--观《颐和园》有感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语文教学要和数字化接轨--观《颐和园》有感

2011年新修订的语文课标中提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今天本节课例是2011年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大赛的一等奖《颐和园》。老师们在观看过程中思考一下,本节课有哪些整合点?是否合适?有哪些适合于我们的教学中?哪些地方不足?可以怎么改进?现在谈一下自己观课的体会。
首先,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教师创建的和谐的对话场境。教师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在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充分利于一对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在导入新课时,展现颐和园的照片,教学过程中,好几次播放了颐和园的实景录像,三番四次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视美、爱美的情感,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达到了和谐对话,实现了高效互动课堂的目标。
第二,教学中,各环节结构安排合理,并运用多媒体课件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感受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与神奇。在开头处即能否这样设计一个问题:你喜欢颐和园的哪个景点?说说你喜欢的理由。然后放手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书,如果学生能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这也就是学习本课所要掌握的内容,这样更能锻炼学生的读书能力。
第三,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景文结合,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充分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先找景点,再说景物特点,最后品词品句体会情感”。并且抓住重点语句,词语分析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知道朗读。这样体现了教学中的“扶”和“放”。
第四、本节课教师多处关注了写作方法,但我感觉不够深入。 特别是在学完课文后,教师立刻让学生练笔。我想学生此处根本没有体会透写作顺序和游览顺序,不会写出好的文章。如果先进行学习“按游览顺序抓景物特点”的方法指导,教师把“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站在……从……下来……”出示出来,让学生填空。接着,顺势做了“游校园”的写作指导,让学生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抓景物特点写作,并布置回家做小练笔,发到微博上,效果会更好。
在评课时,一对一教学实验班的马丽荣老师谈了自己在教学这课时的体会:“首先让孩子们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颐和园的资料。比起一个网站,内容丰富了许多,视野也开阔许多。另外,在结尾处学习按顺序抓住事物特点写作时,我们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更显示了其优势。孩子们用自己做的图片和课文相结合,自己做小导游,将整篇课文的游览顺序和美丽的景色描绘的更加动人。最后,我们把图和文结合发到了微博上交流,效果非常好,真正体现了交互的课堂,高效的课堂。”马老师说的多好呀,充分体现了我们一对一这种学习的优势。此外,既然是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为了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建议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教师应提醒学生到网上去搜索中国还有哪些名胜古迹,从国内到国外延伸,去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这样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数字化环境下如何进行语文教学,从哪些方面进行有机整合,这表现在信息技术在课程资源开发、教学手段的变革、学习方式和方法的改进等各个环节的全面系统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的开发和管理、教学内容的呈现、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教学情景等方面。创设有利于语文教学的情景和氛围,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施新课标要求下的语文教学,面临着如下问题:如何开发课程资源?如何改进教学手段,组织引导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实现个性化学习、自主性学习?如何处理好语文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如何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这是我们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券答案网 » 语文教学要和数字化接轨--观《颐和园》有感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