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抒情类文章中落实"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如何在抒情类文章中落实"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如何在抒情类文章中落实"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

关于语文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见,阅读已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内涵,它在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作用与价值越来越厚重。语文阅读已逐渐提升为一种精神体验,一种审美欣赏,它也赋于了学生更多更大的人文关怀。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落实好“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
一、保证好“读”的时间。
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要保正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时间就必须靠科学合理的安排。一般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其一,精讲多读。教师要坚定树立“讲”为“读”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做到“精讲多读”。认清教师的“讲”是为了帮助学生疏通思想、指点迷津、拨正方向。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讲,讲在点子上,讲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空白处,通过“精讲”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
其二,以读代讲。对课文中文字浅显、学生一读就懂的部分,无需教师再作详尽地讲解,可以“以读代讲”。而那些易于意会却难于言传的句段,教师很难把它讲得更传神,就应当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情感,以此把不可言传的感情读出来。通过这种以读代讲的方法,促使学生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其三,读贯始终。“读”是阅读教学的特征,要把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读”为基础,将“读”体现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阅读教学一般要做到三读:初读、细读、精读。只有将这三“读”落实好,让学生多读,才能达到《大纲》提出的“正确地读、流利地读”这一基本要求。
二、选准“读”的内容。
每篇课文教学的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而教学的时间却是很有限的。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选准“读”的内容。只有选准了“读”的内容,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品词析句、体味情境,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操。
就拿第六课《小露珠》来说吧,这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通过对小露珠这一自然现象的产生、经历、消失的介绍,向孩子们展示了小露珠活泼可爱、充满生机的特点,字里行间流露着喜爱之情。哪些内容才应当让我们引导学生选准了来“读”呢?
其一,重点句段。重点句段(包括字词)是最能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它们往往有着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紧紧地抓住它们,进行精讲多读,例如: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小露珠的闪亮、透明、圆润及其形成过程,以及“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在小露珠的映衬下格外精神,这些内容都是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多读,体会感情,明白中心,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其二,疑难之处。疑难之处要通过潜心品读,内化语言文字,内化语言中渗透的情感,品读成诵,为我所用。例如:小露珠第七自然段讲述了小露珠要消失了,朋友们都舍不得它,一一为它送别的场景。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先是自由读本段,再指5名学生逐句接读,然后我读让5名同学来表演,最后再让同学们进行感情朗读比赛,每个同学读完后大家都要进行评议,这样下一名同学好扬之长、避之短。
三、选好“读”的方式。
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鲜明的态度,真实的情感是朗读的灵魂,而选择好了“读”的方式,找准了语言文字情感的基调,才能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涌起随之而至的激情,鲜明的态度与真实的情感也才能从“读”的声音语调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
读的方式多种多样,要根据课文特点、教学要求及学生实际斟情选取。按其共性总的来说,可将其大略分为“共同性阅读”与“独立性阅读”。
范读、领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接续读等属于“共同性阅读”,其特点是:面向全体,时间性强,思考的问题较单一。它较有利于在初学文时或学完文后来进行,以达到检测读情或巩固知识、抒发感情的目的。
而自由朗读、轻声读、默读、轻和声读等则属于“独立性阅读”,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单独地、自由地读课文。其主要特点有:时间充足,思维的空间大。它较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在发挥其学习自主性时,依学情以定读式,以读促学,以读促教。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想让学生能在阅读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张扬自己的个性,就必须要求我们的课堂阅读能给学生以温暖的心理暗示,激发学生对阅读、对文本产生油然地欣赏,让他们觉得阅读是有情趣的,是可以带来美感与愉悦的,进而让学生对阅读产生一种渴望与期待。这就强调我们教师要把阅读的第一棒交给学生,让他们“‘横看成岭侧成峰’,怎么想就怎么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读书的权利。惟如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才渐渐形成,进而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我以为……”“我能不能这样说……”“我推测……”“我补充……”“我不同意……”。只有了丰富多彩的“我”,课堂才是美丽的。
总之,语文课堂应当是有“语”有“文”,充分体现其特有的学科本色,既不能把研究重点聚集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淡化了“语文的感悟”;又不能将学习焦点凝固在单纯的语言感悟上,强化了“语文的感悟”,淡化了“双基的训练”。惟有“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抓好,“强化人文”,“优化语文”,我们语文课堂“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得以落实,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券答案网 » 如何在抒情类文章中落实"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