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能力培养论文自控能力培养论文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自控能力培养论文

幼儿自控即有意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是人的一种高级心理机能,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观点,自控能力的产生首先表现为一种社会活动,两个人或人际间的心理机能,即人们交往中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然后才逐渐内化为个人内部的心理机能,即对自我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e
第一、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常规培养,形成良好的 “ 惯性行为 ” 。
有时孩子反应速度慢,不能按要求作出迅速的反应,形成了不良的 “ 惯性行为 ” (即原行为的延续),与成人的期望值存在一定的距离,表现最明显的方式是孩子产生兴奋的行为较容易,而产生抑制的行为则较困难。如:孩子正在做一件他很感兴趣的事情时,请他们停下来听老师说几句话,往往要强调多次才能集中全体孩子的注意力。所以,在培养过程中,我注意进行良好常规的培养,使孩子能按要求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如:我在进行各项活动前,就向孩子提出较明确的活动常规,然后要求孩子按常规要求活动,若达不到要求,则终止活动,并让孩子自己说说活动的要求,加深幼儿对常规的认识。通过多次实践与反复训练,孩子则形成一定的行为模式,在接下来相应的活动中,则力求让孩子每次都达到常规要求,形成 “ 良性循环 ” 。
所谓 “ 熟能生巧 ” ,处于 “ 模式期 ” 的儿童只要进行不断的良好常规的培养,是可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做到自觉遵守纪律的。
第二,促进孩子自我概念及自我意识的快速发展
幼儿期虽处于 “ 他律阶段 ” ,但自我意识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孩子上到大班后,自我意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他们喜欢别人听他的,满足他的需求,按他的要求行动。在孩子的意识中,自己是最重要的,一旦同伴或成人要求他的行为应符合某些要求及规定时,他则难以控制和改变自己已习惯的行为方式。这时候,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处于 “ 他律阶段 ” 这一特点,以榜样的作用去影响孩子,用他人优良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去感染孩子,使他们从中自然而然的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此同时,成人对孩子的良好表现要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导向与肯定,使孩子明辨是非,好与坏。这种方法可使受表扬的孩子增强自信心,受到鼓舞,体验满足感,增强自我荣誉感,对其他的孩子无疑也是一面鲜明的旗帜,他们同样渴望得到成人的赞同和夸奖,促使他们知道要朝这个方向努力,从而对自己的行为做出一定的调节和控制,以达到成人的期望值。
第三、提高孩子的道德水平,培养行为自觉性
这里所指的 “ 道德水平 ” 当然是相对于幼儿而提出的。在培养孩子自觉性的过程中,我更多地发现,孩子许多行为的控制与调节和其道德水平的高低有较大联系,表现为 : 道德水平越高的孩子越能自觉控制、调节自己的言行。因此,在日常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及成人都应对孩子有机地渗透品行教育。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大部分活动通常是即兴进行的,要他们排除干扰,克服困难,贯彻由始至终的自觉性是很难的。所以,我们应积极诱导孩子树立品行目标,并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帮助孩子逐步提高控制和调节自身行为的能力。在这一培养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给孩子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因为在教师严格管理的环境里,孩子不易表现出自觉自律的言行,我们应该做一个创设良好环境的有心人,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温馨、和谐的环境,让孩子们在足够的、广阔的活动空间里,按特定的情景,遵循社会的道德要求,自觉表现出一系列相应的道德言行。如:我们组织孩子开展角色游戏或区域活动时,让孩子自己讨论在活动中应如何遵守常规,如何分配角色,如何进行分工合作等,并在活动中让孩子互相监督,互相约束,使整个活动的进程能以孩子的意愿进行发展,从而使活动更加有趣生动。
第四、防止孩子出现认知与行为脱节的现象
认知是孩子对是否应该进行某种行为的认识和判断,而行为则是孩子在实际情境中作出的反应。在很多情况下,孩子只会嘴巴上说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而真正到了该做的时候却控制不了自己,作出与认知不相符的行为。如:知道在进行游戏时,大家应当互相谦让,但真正游戏时谁也不让谁;知道推打别人,欺负同伴不对,但在玩耍的过程中,有一些孩子却照打不误,造成了认知与行为脱节的现象。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 : 孩子本身的思维发展水平低,同时缺乏生活经验,认识能力也有限,这使孩子的行为意识还没有得到真正的内化,对许多行为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成人所讲的道理上,不能将这种道理迁移到相应的情境中,一旦出现相应的情境,想要调控自身行为则非常困难。因此,教师及成人不仅应该在认知上对孩子进行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将认知融入到实际的行为当中,用认知自觉控制、调节自己的不良行为,同时又以良好的行为促进认知的发展,使二者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统一体。
第五、成人对孩子的要求保持一致
对孩子而言,成人不同的观念和要求会导致他们无所适从,不懂得应按哪种要求去调控自己的行为,也不利于孩子对自身的行为有统一正确的认识。这无疑给孩子有了钻空子的机会,使他们有机可乘。如 : 一些孩子在教师面前表现很好,很自觉,但在家长面前则很倔犟、任性,这无疑是家长平时对子女管教不严,要求过松的结果。因此,成人之间,包括教师之间,家长之间及教师与家长之间,都应在教育观念与价值观念上保持一致,并采取步调一致的教育措施,使孩子明确成人的要求,从而按一致的要求自觉行动,在行为上保持相对的一致性。
第六、针对幼儿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T-vA'
同一个班、同一个年龄组的幼儿,同样的行为规则有些幼儿能较好地遵守,有些幼儿不能,幼儿自控行为的表现除了受后天影响外,还跟遗传因素有关,教师在日常活动中应针对每个幼儿的不同情况和不同特点提出不同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锻炼幼儿的自控能力。从小把儿童培养成有自控能力、意志坚强的人
第七、创造适合环境,培养幼儿学习行为规则。 f
教师要向幼儿提出前后一致合理的行为界限或行为规则,养成幼儿遵守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习惯,教师的要求应明确、具体,让幼儿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教师的要求应有一致性和一惯性,还应和家庭配合同步教育。
在日常教育中还应帮助幼儿学会评价自己的行为,从别人对他行为的外部调节转化为幼儿对自己行为的内部调节,当幼儿能够遵守有关行为规则时,教师应及时表杨鼓励,当教师禁止幼儿做一件不能做的事情时,要引导她做另一件能做的事,要让幼儿看到从教师的要求,能约束和控制自己行为给她带来的实际利益,不能对幼儿行为规则的训练变成对幼儿行为规则繁琐的监督,管束过严会压制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并违背了幼儿自主、自我确认的愿望,而不加管束,放任自流也就违背了作为一个教育者的要求,应在宽松的环境下让幼儿逐步约束自己,养成较好的学习行为规则。 6/I
第八、发展幼儿的言语表达能力,加强言语对幼儿行为的调节功能。 x-'
儿童有意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如:幼儿想要干某件事情时,自己先说着“我要干什么”然后自己再去干。所以在幼儿日常活动中,要注意发展幼儿的言语表达能力,加强言语对其行为的调节功能。如:掌握第一人称代词“我”、“我要”、“我不要”,“拿起来”、“放下”等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特别是“要”、“应该”、“不许”等含有愿望或指示含义的词。
在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将要去做什么,也就是行动前明确意识到行为的目的,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起一种制约作用。在活动前,教师应向幼儿提出活动所达到的目的,提高幼儿对幼儿自控的动机水平,并在活动中引导儿童克服困难,坚持达到既定的目标。孩子自觉性提高了,他们就能较好的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这对他们进入学校乃至今后的成长都有深远地影响。它可以使孩子以最合理、正确的方式去行动,也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更符合社会对人的需要,实现人与社会的互动。
所以自我控制能力不仅在早期儿童心理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对个体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券答案网 » 自控能力培养论文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