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39页~41页,练习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正比例意义的构建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并理解成正比例的量,能初步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的实例。
2.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 发展观察分析,分析交流,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概括出成正比例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4个相同的烧杯,学生每组一个烧杯,一张实验数据单
【教学过程】
一、观察比较,认识两种相关联的量
1.出示4个同样烧杯,装有不同体积的水。
(1)提问:实验桌上有什么呢?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4个大小相同的烧杯,从左往右看水的体积不断增加,水的高度也不断增加。)
2、提问:水的体积与高度有关吗?
3、小结: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我们称为“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
二、探索交流,归纳正比例的意义
1、师:在科学研究及分析问题时,常常用数据来说明。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形式,通过实验完成表格中相应数据的填写。
(1)认识1格水的体积是多少毫升?
(2)学生分组实验,填写数据。
高度/格
体积/ml
评析:数学课上展现给学生科学实验的方法,要求学生适当参与动手记录,使数学和科学知识相互渗透,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观察变量
(1)根据上面统计表,小组讨论:它有哪几种量呢?体积和高度这两种量有变化吗?
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2)汇报:水的体积增加,高度也相应增加。水的体积减少,高度会相应降低。
3、引导研究定量
(1)思考:看着统计表的这两种量,你还能想到什么?
(2)体积与高度的比值都是25,是一定的,这个比值表示什么意思呢?
板书:体积÷高度=底面积(一定)
4.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通过实验,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高度增加,体积随着增加;高度减少,体积随着减少,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我们就说:体积和高度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小组内说一说:水的体积和高度有什么关系?水的体积和高度为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5、揭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成正比例的量。(板书:课题)
6、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出示“做一做”情境图,问:图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7、比较、归纳
水的体积与高度,路程与时间都是成正比例的两种量,比较它们的共同点,你能说说什么样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吗?
出示定义,齐读概念。
出示字母公式 = k(一定),你能说说这个式子的意思吗?
评析:观察――讨论――再观察――再讨论,一环扣一环教学,分小组让学生充分参与,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新知的乐趣。
三、引导举例,强化认识
1.举例: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2.讲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相关联的量,有的成正比例,有的相关联,但不成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要看这两个量的比值是否一定,只有比值一定,这两个量才成正比例。
评析:学生举成正比例的量的生活实例时,容易在表述中出错,教师举例提示,让学生强化对概念的认识,感受到学习知识需要严谨的态度。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东东看《水浒传》的时间和页数如下表
看的天数/天1 2345……
看的页数/页20406080100……
(1)表格中的( )和( )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看的页数的多少是随 ( )的变化而变化。
(2)看的页数与看的天数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 ),这个比值实际是指( )。
(3)因为每天看的页数一定,所以看的页数和天数成( )比例关系。
2、因为a:b=8.5,所以a和b成( ).
3、如果m×n=p (m,n,p均不为0),当m一定时,p和n成( )。
4、已知X和Y成正比例关系,填写下表
X 1020 40
Y1 45
5、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罗力的身高和体重。
(2)长方形的长不变,长方形的面积与宽。
(3)作业本总页数一定,使用的页数和剩余页数。
(4)圆的面积与它的半径。
(5)圆的面积与它的半径的平方。
6、挑战智慧: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树高和影长成正比例吗?你是依据什么做出判断的?(中午12时除外)
评析:出示习题,数的关系可转化为生活的情形体现,生活的情形可简化为数的关系解决,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简洁之美,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五、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满意吗?六(3)班的总人数一定,满意的人数和比较满意的人数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六、拓展延伸
想一想,我们把例1的实验结果在坐标系中表示出来,正比例关系的图像会是什么样的呢?
教学反思:
让学生感受、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
形成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概念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一般也是一节课的新授的主要例题。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因此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就是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
1、通过初步观察、实验、计算感知概念。
将例1调整两步,先初步感知两种相关联的量,在实验计算,进一步感受“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随着增加”以及比值不变,为后面学生发现水的体积和高度的变化规律提供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课堂学生表现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学生发现、归纳规律的时间短了,语言组织也比较到位。因为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有挑战性的问题,稍微改变一下学习方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效果明显。
2、强化认识,正确建模
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实际,自主开发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课本学习形成补充和拓展。经过组内研讨,把做一做“路程和时间”这道题也作为例1的延伸,进一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根据班级的特点,在学生理解意义的基础上,拓展延伸了正比例图像。
3、找准把握概念的“关键词”,深化认识
为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把握、运用概念,概念归纳出来后,引导学生找准把握概念的“关键词”非常必要,而且有效。提出“要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要具备哪几个条件”这个问题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对后面运用概念作有利指导。(1、两种相关联的量2、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3、比值一定)
遗憾:
1、孩子看见有人听课,表现有点紧张,平时表现活泼的几个孩子都没有声音了,使课堂显得有点闷。等学生开始实验后,气氛才活跃起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注意训练孩子的大方。
2、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竿高与影长是成正比例的。如果能够让学生到外面实际测量一下,会更有说服力。
3、课件还不够完善,出现了两个小问题,每次放映前应该认真检查。
4、小组学习、活动时间还不充分,并不是人人都能主动发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券答案网 »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