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读写结合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读写结合

整整三天的语文教师素养大赛落下了帷幕,我内心感触颇深。此次比赛,赛课环节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可以说所有的课,无论是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读写结合。正是这份结合,使我们看到了一节节脚踏实地,充分锻炼学生习作能力,培养学生与问素养的语文课。下面我就结合一些课例,谈谈在语文课上如何进行读写结合,或许有不正确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以朗读促语言文字的积累。
海德格尔说:“语言就是人的生命活动。”可见,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再现作品的人文想象,品味作品的人文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将课文的情感渗透于学生心灵,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小学生学习语言,主要是通过对语言的感受和积累,而不是理性分析。许多精彩的课文及片断,小学生尽管理解还不能达到透彻的程度,还没有能力去欣赏课文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独到之处,但要求他熟读成诵并不困难。可见朗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理解,培养语感,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如能熟读成诵,课文的语言会变成自己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一旦用时会自然涌上笔端,大大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进行词句积累,同时为学生的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如于雪元老师执教的《生命生命》。
二、以随文练笔促语言文字的吸收消化。
随文练笔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训练,其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紧随阅读教学且形式多样。但是一节课内,教师没有必要教学课文中所有的语言现象,只能根据既定的能力训练目标,在课文中精心选择几个训练点,即选几个供学生训练用的“例子”。选择好“例子”对于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起到关键的作用。怎样选择呢?教师要根据学年教学目标和教材编排的读写训练项目,在课文中选择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的语言现象(词句和段落)。这种语言现象应该是可以迁移、可以概括类化、举一反三的,并且要跟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相适应,符合儿童的语言“最近发展区”。这种具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就是教学所需要选择的“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在课文中选择“例子”是件不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潜心钻研教材,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上下一番功夫。在本次比赛中,这种练笔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模仿性练笔
模仿性练笔是选取课文中典型句段,如总分结构、排比句式、比喻句等,仿造其规范的语言和句式,指导学生进行仿写。通过仿写,使学生逐步掌握各种写作方法。如张雅静老师的《雷雨》、屈跃会老师的《四个太阳》、唐红玲老师的《荷叶圆圆》等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2、理解性练笔
理解性练笔就是在学生理解、领悟课文内容和语言形式之后,让他们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通过练笔的方式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如史兰霞老师的《颐和园》、曹建英老师的《富饶的西沙群岛》等就是建立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组织语言来进行练笔的。
3、想象性练笔
学生的想象充满了创造色彩,充满了灵性。想象性练笔就是抓住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或是文本中的空白点,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如谭翔宇老师的《山中访友》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种练笔建立在学生对课文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这就促使学生主动深入地去钻研课文,有效解决了学生作文没有素材的老大难问题,在培养其敏感的作文意识的基础上,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在学生理解领悟课文的基础上,保证了教学主题的统一性和教学过程的流畅性,理解运用,读写结合可谓是相得益彰。
总之,读写是个有机的整体,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要同等视之,不可偏指,方能完成新课标中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任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券答案网 » 读写结合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