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生命?生命》有感听《生命?生命》有感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听《生命?生命》有感

于雪元是我很敬佩的一位老师,《生命 生命》一课,让我再次领略了她独特的风采。在我看来,她的这堂课可以说融知识性、文学性、人文性为一体,将文本视为例子,在细读、领会的过程中,构建起学生心中的生命观。看得出,于老师对这篇课文有自己独到的深度解读。更为关键的是于老师能深入浅出、清新自然地引导学生领悟关键词句的思想情感,学习其表达方法。听君一堂课,收获颇丰硕。
一、 以文本为例,以学生为主体,构建高效课堂。
这篇课文三个主体段落结构相同,不需要老师逐一讲解,平均用力。于老师正是抓住这一特点,以“飞蛾求生”为例,让学生找到写出作者感受的句子,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成一个词,再让学生品读飞蛾求生的细节,感作者之所感。接着教师引入杏林子的资料,感受杏林子与飞蛾生命的相似之处,体会生命的意义。最后,教师指导学生提炼“事例+感受”的写法。每个环节思路清晰,层次鲜明,学生体会深入。
接下来教师并未大包大揽,而是放手让学生根据学习“飞蛾求生”的方法自读自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一扶一放,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以致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省时高效,值得提倡。
二、 教师语言精练、具有导向性。
于老师的课堂导语目的明确,且极富感染力,足以看出于老师的语文功底非常深厚。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于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始终本着循循善诱的原则,不急不躁,引着学生不断深入思考,在思维的碰撞中达成思想的共鸣。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总结“飞蛾求生”“事例+感受”的写法时,学生怎么也总结不到位,于老师却不急不躁,宁可花费一些时间,也要引着学生自己总结出来。于老师注重了评价语的导向功能,可圈可点。
三、 资料补充适时、适度。
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大量的关于杏林子的资料,引发学生从课文中的飞蛾(动物)、瓜苗(植物)、人的生命思考,与作者的生命历程接轨,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心境,以及文中所蕴藏的生命感悟。教师、学生、作者、文本四位合体,进行对话,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增加了深度和广度。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券答案网 » 听《生命?生命》有感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