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业务学习第二次业务学习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第二次业务学习

主持人:孟桂艳
学习内容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作者:跨湖完小 章菊红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主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的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从小学一年级起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小学语文学法家张田曾说过:“一课书教完后,成败的第一个标准是学生是否熟读了课文。”从中可以看出,朗读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训练。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感情,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的加深。因此,教师在各年级都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逐步提高要求。可见,朗读训练地过程就是理解课文的过程,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这篇课文也就有了基本的理解。朗读又是一项语文能力,能力的获得要靠有指导的反复的训练。目前小学生的课文内容一般都比较的深,学生大多不容易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用指导朗读的方法帮学生去理解课文。
朗读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而且有助于听、说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在教育中应当给于足够的重视。那么,怎样才能加强朗读教学,切实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认为,关键是在教师的指导、学生参与热情,以及恰当的方式方法使朗读训练切实有效,从而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1. 转变观念,加强教师的基本功训练,深入进行朗读教学的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后寻求的将是能说会到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各校领导和语文教师要彻底克服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高度重视朗读教学。结合教师的基本功达标训练和教师普通话等级测试,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加强教师朗读的基本功训练,学校要根据《大纲》对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确立专题,指定计划,把朗读教学的任务落到实处。可以举办朗读教师的论文竞赛,朗读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把朗读教学取得的成果经验逐步的推广。
1.1 加强教师的读法研究
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都有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好每一篇课文,教师自己得先下功夫。
1.2 注意语音的规范化
要求学生读得正确,首先教师自己得下功夫读正确。备课时最好先听一听录音带的范读,再对着读几遍。把握普通话的四声,读准前后鼻韵母及平翘舌的音节,掌握轻声、儿化的规律。例如、方言区的语文教师常读不正儿化音。为了克服这个毛病,我想,在平时的时候他们应当留心看书刊中的有关文章并把课文中带有儿化的词收集在一起,反复推敲,细细推敲,最后总结出儿化音发音的关键在于把两个字读成一个音节。如:“花儿”不读成“ hu ā– er ”,要读成 hu ā r 。它的发音不是由“ hu ā”滑到“ er ”,也不是读完“ hu ā”之后迅速地来一个卷舌动作,而是读“花儿”一词时先卷舌,然后以一个音节呼出。
1.3 注意语言的感情色彩
朗读课文,要做到入境入情。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语言风格不一,情感色彩各异,教师要吃透全篇的中心思想,把握情感基调。如:讲重点时,加强语气的声调 , 满腔韵致激情;讲到难点时,缓和语气声调,言词委婉清晰;这种声情并茂,师生共鸣,教学相长的氛围场景,将知识的甘泉自然和谐地注入到学生的心中。
2. 充分发挥教师的范读作用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模仿性强。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一是教师要练好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好每一篇课文。二是在课堂上要做好朗读的示范。好的范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不但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也会激发学生去试一试的欲望。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范读作用,把范读贯穿于朗读指导中。范读的形式可以各种各样,可以是教师自己范读、录音读。范读的方法多样,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课文来范读,也可以提问后读或在思考之前读,有时可以读一段,有时可以读一句。如在学习《燕子》时,我抓住朗读此篇的基调,示范朗读出燕子的灵活、轻快,并请学生闭眼边听边想象相关画面。这样一来,音画结合,使学生感染到了燕子的灵活、轻快,不由自主地喜欢起燕子来,从而他们在朗读时也就能津津有味了。只有通过范读,学生才能领会。提高认识,把朗读训练落到实处朗读,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了解短文的内容,又可以使学生从中学习普通话,受到规范的语言训练,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还可以起到陶冶感情的作用,朗读又是眼、口、脑、手并用的朗读活动,有助于记忆、有助于语言和思维的。有感情的朗读能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化为有声的口头语言,把课文所描绘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的面
前,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因此,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
在课堂上,朗读训练应面向全体,做到人人读。对后进生应进行重点的“护持”,给他们尽可能多的练习朗读的机会,让优、中、差生都有机会练习朗读,读的次数多了,方式多样,“真读”,读得充分。采用集体读、分角色读、分段读、分组读、表演读等多种方式练习,使学生在朗读实践中将课文读准确、读流利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得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悟作者所要表达得感情,进而通过自己得朗读表达出来。同时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全神贯注、字字落实、句句读通。做到口到、心到、眼到,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从不会到会,由生到熟,循序渐进,并利用早读课经常检查学生的朗读效果,把朗读落到实处。
3. 结合朗读教学,具体指导,使朗读确实有效
3.1 指导正确的读音
朗读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并逐步做到由感情。所以教学生一开始学习朗读课文,指导正确得读音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学习课文,培养朗读课文的需要,也是养成认真朗读的需要。
3.1.1 发音要正确、清楚
发音正确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对多音字要能按字义确定读音,如:“好奇”中的“好”读“ h à o ”,不能读成“好人”中的“好( h ǎ o )” . 读音清楚就是要求每个字的声、韵、调都要读得清清楚楚,万万不能读得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声母读得短促而有力,韵母要读得充沛而响亮,声调要读得正确到位,音节要界限分明。
3.1.2 轻重、停顿要准确、合理
在朗读中轻重、停顿都是非常的重要的。 重音是指在课文中需要突出强调的词或词组,是句子的精华所在应进行强调。当然重读的突出方法不只是加强声音的强度,有时轻读、轻读也可达到理想的效果,一篇课文如果轻重、停顿都能够分的清楚,这篇课文的感情就能充分的表达的出来。如:义务教育课程语文二年级下册《笋芽儿》一文中“笋芽儿脱下一件件的衣服,长成了一株健壮的竹子。”“健壮”应读重音,读出笋芽儿从土中顽强地钻出来的那种自豪感。 如朗读“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这几句话时,抓住“久久地”、“深深”、“缓缓地”来加强声音的强度,同时又轻拖些,那么这样的效果就极佳了。
3.1.3 速度的快慢要合适
朗读的速度是指在读的过程中音节的频率的快慢。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应根据课文的意思进行朗读。一篇课文如果在朗读是速度快慢不合理,好的一篇文章听起来都会变的很难听。如一篇诗歌在读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速度的快慢,这样才能体会得到作者写诗的含义。
3.1.4 语气、语调要恰当
语气指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语句及支撑声音表现出来的语句的气息状态。句子的语气和语调也是表达思想感情得一个重要得手段。同样的一段话,用不同的语气来表达,就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意思和感情。所谓语调,就是根据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声调。一般表示兴奋、喜悦、悲哀、紧张、平静等内容用低调等等。如朗读《狼牙山五壮士》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时,就须以高亢的声音、短暂的气息读出豪迈之情 。
3.2 在不同的朗读教学阶段,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
3.2.1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整体
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己初读课文,并能说出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根据小学生的注意易分散的心理特征,教师启发一要生动有趣,二要结合实际,提出初步目标。如:义务教育课程语文二年级下册《动手做做看》一文,教师要求学生按下列要求进行初读课文: 1. 读边课文,边划出不懂的字词。
2. “动手做做看”是谁给我们的建议?为什么要强调动手做? 3.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读不懂的字词,让其自行查字典,教师检查指导,然后指名口答上述问题。通过初读,使学生感知整体,对课文有个初步的印象。
3.2.2 细读课文,重点引读
在细读课文时,结合朗读训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时教师应紧扣重点,突破重点段,教给学生学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细读其它的自然段,并能说出各自然段是怎样讲的。“引读”即为学生朗读、思维、说话训练搭桥铺路的过程。教师切忌面面俱到地讲解,应着力抓住重点段进行教学。
3.2.3 从朗读入手,读中领悟
教师按自然段的顺序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逐段讲读。对重点词句多读,扎实地进行词句基本功的训练。如:《小候子下山》,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前 4 段句式是基本相同的,教师可以重点学生读第一段,辅导学生学习第二段,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自学第三、四段,第五段再给予适当的指导。
先让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话主要说什么,然后让学生结合图中小猴子非常高兴的表情,通过“又大又多”、“非常高兴”等重点词语让学生弄明白小猴子为什么要去掰玉米,它为什么扛着走,使学生认识到因为它非常喜欢这个大玉米。“非常高兴”在文中出现了四次,从中说明小猴子见到什么就喜欢什么,在教学中我们就应重视。在学生体会到小猴子的思想感情后,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又大又多”就要读出非常喜欢的语气,“非常高兴”“掰”“扛”等词语就要读出充满欢乐、活泼的语气。读第二段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边读边按照上一段的学习方法勾画出本段中再重点的词语。思考:小猴子是怎样走到桃树底下的?它为什么要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理解第二个问题时仍要引导学生注意“非常高兴”和“扔”等各个词语,并把第一、二幅联系起来想一想,使学生明白小猴子扔掉的正是它曾经十分喜欢的玉米,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小猴子见到什么就喜欢什么,干什么事件都没有明确的目标。第三、四段,让学生自己去对照图画读,并和第二段去比较一下,又有哪些词语不同,再说说每段主要讲的是什么。重点指导:理解“真”,体会小猴子对小兔子喜欢的程度,通过“看见 …… 就扔了”的语句进一步引
导学生体会小猴子见到什么就喜欢什么,做事情不专一。在朗读时,同学们都要读出喜爱,充满欢乐的语气。在读最后一段时,同学们可以联系前几段的提问:小猴子下山后,都看见了哪些好东西,为什么它最后会空着手回家去的呢?让学生仔细看一看图上小猴子的表情,说说“只好”在这里使什么意思,想象小猴子当时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同时通过朗读指导进一步体会小猴子当时那种十分扫兴、无可奈何的心情。这是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上学生读出无可奈何、十分扫兴的语气,使学生认识到小猴子做事不专一,有始无终,最后的结果只会是一无所有。教学时教师可通过范读、自由读、指名读、全班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人人参与朗读训练,学习词句,读懂课文,受到较好的思想教育。
3.2.4 . 熟读课文,发展朗读能力
熟读课文时,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课文地主要内容,体会到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就要要求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要有感情地读,同时能边读边在脑海中反映出字里间所描绘的画面来,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找春天》可启发学生边看图边听老师范读,想象自己找到了春天,在一片美丽的花丛中玩耍,蝴蝶飞来了、小蜜蜂也飞来了和我在一起快乐的戏耍着,小草听到了我们的玩耍声也从中土使劲的往上钻。大家在这美丽的环境中自由自在的玩,多么快乐、多么高兴。把春天的美境有感情地读出来。读《秋天到了》边读边呈现出那黄黄的树叶从空中纷纷扬扬的飘落下来,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空中自由的飞翔。天高地蓝,大雁排成“人”字形,“一”字形往南飞去地秋天景色。
4. 强化朗读训练,激发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的设计,应注意角色转换、情境体验、 竞赛激励 等形式,以达到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全程参与的目的。
4.1 角色转化
“听其声,视其形”,教师都知道评析学生朗读的好坏,不仅要听学生读,还要看学生朗读时所表露出来的神态。如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先请几位小朋友表演。设想到表演小壁虎的学生将小壁虎的神态以及当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借不到尾巴时心里很难过和后来看到自己长出一条新尾巴时异常高兴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表演小鱼、老黄牛、燕子及壁虎妈妈的学生也将大人对小孩说话的神态、语气模仿得逼真逼肖。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不能很快地领略文章的情感,但针对他们的模仿力很强的特点,教师何不适时充当演员,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范读,而后进行分角色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呢?
4.2 情境体验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指导朗读,以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同时,还必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去品味、去欣赏这些情境,从而受到教育,学会朗读。比如教《飞夺泸定桥》一文,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思考:从文章题目上看你想知道什么?学生问答可归纳为:“为什么要夺下泸定桥”,“红军怎样飞速赶到泸定桥?”等等。带着这种强烈地求知欲,抓住课文中表现飞速和勇夺的语气,通过反复朗读披情入文,激发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再由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诉当时地情景:红军长征来到大渡河边,敌人已有二个团阻拦,又有重兵前来支援,红军若不飞速赶到泸定桥,就会处在相当不利地境地。这就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坚忍不拔地意志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再播放课文中敌人在桥头放火,红军战士奋勇向前的录音,使学生感悟到为了战胜敌人,为了夺下泸定桥,红军战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冲过熊熊烈火,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而这种英勇的行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战士身手才能产生的,这些理性认识是朗读感悟效果的体现。
4.3 竞赛激励
经常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朗读比赛活动,把竞争机制引进朗读的教学之中,也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朗读比赛有同桌两学生相对读推选其一;有先在四人小组里择优选择,然后在学习小组在筛选,再到班上进行朗读,最后评出朗读佼佼者。就这样,学生很欢迎,往往兴致很高地投入到朗读训练之中。
5. 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良好的朗读习惯,我们必须从小学一年级就要注意的。低段年级小朋友尤其要重视朗读的训练。教儿童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每字每句要读清楚,不丢字、不加字、不读错字、不重朗读。读书时让学生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如出现读错、加字时一定要令其纠正,直到读正确为止。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认真听读的习惯,听别人朗读后能提出读错之处。其次,要教学学生边读边思考,初步培养他们的朗读思维能力。指导学生朗读的要求越明确,他们的朗读思维也就越活跃、朗读的效果也就越强。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学习的记忆力,提高学习情趣。学好语文,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朗读水平的提高,语文学起来自然会顺利许多。所以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都必须把读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券答案网 » 第二次业务学习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