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有感听课有感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听课有感

两位老师在指导学生读文的过程中,遇到生字则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词意,并引导学生总结识字方法,独立识字。例如闫红老师采用图文对照法教学“凤凰花”、“象脚鼓”,莫静蕾老师则采用情境创设法教学“眨眼睛”、“挺拔”等词汇,学生入情入境,教学效果扎实有效。
2、词语积累,说话训练。
两位老师非常注重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典型字词,利用副板书及时标注在黑板上,引起学生的关注和积累。同时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进行说话训练。例如闫红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四面八方”一词体会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场面后,便让学生自己用这个词说句话,进一步内化情感,积累词汇,学以致用。而莫静蕾老师这一点做得也很到位,低年级正是进行词句积累的关键时期,莫老师在课堂上更是下足了功夫。如引导学生仿照文中的“高高兴兴”、“光秃秃”举例说词语,用“那么……那么……”说一句话。当学生说不完整的时候,莫老师会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老师教的到位,学生学得投入。
3、创设情境,品味朗读。
这两节语文课,老师都很注重把情感体验和朗读指导融会贯通,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人物情感。例如莫老师在指导学生读“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时,让学生想一想应该用什么语气读?学生说应该用“思考”的语气。于是老师请学生试着用思考的语气读一读。这时,老师通过指名朗读适时点拨带着怎样的动作、神态、语气朗读才是“思考”的样子。学生见状后便有模有样的读起来。这个环节虽然小,但却很巧妙的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且入情入境,体会出小松鼠的担忧。
除了相同之处,两位老师又各具特点:
闫红老师能关注到课堂生成的突发事件,评价语及时,能给学生正确的导向。整堂课实现了“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培养学生初步的自主查阅资料的能力。”的教学目标。
莫静蕾老师整堂课衔接语自然流畅,她能用一个一个的小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过渡到下一段的学习。实现了“借助多读,感情性的朗读,培养学生语感。”“初步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依存关系。”的教学目标。
课堂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两节课中我们看到了一些自己课堂上的影子,还需要不断改进。
1、提出的问题不仅要准确,还要有指向性,便于低年级学生操作。
2、在引入资料时目的一定要明确,才能选择合适的时机,起到应有的作用。例如在闫红老师这堂课中按照教学目标安排了交流“周总理”和“泼水节“资料的环节。这一环节同时出现在初读课文之后,我认为不合时宜。在齐读课题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交流“泼水节”资料,作为每年一次的泼水节,为什么这一次就这么“难忘”呢?然后顺势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而有关周总理的资料,则在教学第二自然段的时候,以“为什么周总理的到来会让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呢?”引出相关介绍比较合理。而且关于周总理的资料介绍教师应侧重于“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事例。
3、这两堂课是非常注重朗读指导的,两位老师一个对“欢呼”的朗读指导,一个对“思考”的朗读指导评价非常到位。但有些时候,我们却忽视了对学生朗读后的评价。比如让学生读出高兴的语气,而学生读得并不高兴时,我觉得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强调的“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提到的,应给予学生正确的导向性评价,让学生清楚怎么读才是“高兴”的读。
同时我觉得评价一节课,我们关注的不应该是教师怎样教,而是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得与失。应基于课堂所发生的事实,讨论“孩子在哪些方面学习成立 ,在哪些方面出现瓶颈”。讨论的中心不在于对教材的解释与评论教师教学技术的高下,而是基于课堂中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具体事实。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券答案网 » 听课有感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