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倍的认识》教学反思同课异构《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同课异构《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唐山市孩儿屯小学陈小松
9月18日上午,有幸在开平小学阶梯教室与二实小杨敬华主任共同讲授了《倍的认识》一课。两节课后,在座的各位领导和老师进行了精彩的研讨,并聆听了市教研室杜老师深入浅出的讲座。我感触良多,收获颇丰。
“倍”在小学数学里是一个重要概念,是在学生学习乘法与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整数倍”的概念。它是建立乘法模型的情景之一。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和简单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乘法的意义,拓宽学生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数感。
本课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其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已经有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趋向,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直接联系,主要依赖具体形象思维。因此我把“倍的认识”这一知识,溶合在学生的直观感受、操作与游戏之中。
在本课,我设计了两次自主探究,分别是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究白萝卜根数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以及自主探究小组交流梨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两次活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利用展台汇报,生生互动使交流更自然。
为了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我设计了三个发散性的问题。“胡萝卜的根数一直都是2根,为什么水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利用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让学生在困惑中感受份数的重要性与关键性,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对“倍”的认识更加深刻。“梨的个数一直是12个,为什么梨和苹果之间的倍数不一样呢?” 创设变式情境,不断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让学生在困惑中感受“1份数”的重要性与关键性,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对“倍”的认识更加深刻。“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吗?” 教师提供反例,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和思辨,使学生认识到白萝卜不是随意圈的,要根据胡萝卜的根数来圈,从而加深对“倍”的理解。
有道是“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上完课之后,看到孩子能清晰地的表达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我觉得本课的目标达到了。一节课讲完总会有一些不如意之处,但是也正是这些不足的改进,促进了教师的进步。下面我就谈谈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第一,教师语言要简洁准确。我还是犯了老毛病——话多。应该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不能在学生表达不清楚的时候直接接过来自己说。知识形成的过程就是从不会表达,到会表达,再到有序的表达。
第二,抓住课上的问题进行演绎。在合作研究完“梨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之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吗?”然后由学生改正。这就匆匆而过了。回头想一想,如果我再这个地方多问一句:“两种方法都表示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怎么白萝卜的根数不一样呢?”就可以启发学生观察和思考,以此推动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完善对“倍”的认识。有的时候就是这样,课堂上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我们能多问一句,那么就是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听了杜老师的指导,以及各位领导老师的讨论,我有很多收获。
第一,通读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不仅要做到通读小学各个年级的教材,而且要读初中的教材,甚至是高中的课本。各个学段的知识都是存在关系的,中学的知识都可以在小学找到影子。我们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就给学生打下基础,培养相应的能力,那么中学就不会出现那么多不爱数学,学不会数学的学生了。
第二,数学课应该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实质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没有思维就谈不上数学教学。在课上,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空间,可以用合适的情景导思,可以放手一些操作活动,也可以用一些问题来激发。
今后,我要多在教材上下功夫,多给学生表达的空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学的路上任重道远,我还要多学多做,争取更大进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券答案网 » 同课异构《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