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燮的)“才胆识力”说(叶燮的)“才胆识力”说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叶燮的)“才胆识力”说

(1)【◆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叶燮的)“才胆识力”说

【◆参考答案◆】:《原诗》中叶燮把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作客体与"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从创作主体言,在四要素当中,"识"是审美判断力;"才"是审美表现力;"胆"是主体的自信力,它建立在"识"的基础上,"识明而胆张","因无识,故无胆,使笔墨不能自由";"力"是"才"所依赖的生理心理能量,体现在作品中是作品的生命力。中心意旨就是要确立一个具有艺术独创性的诗歌创作主体,只有有了这样一个独创性主体,才会有诗歌的独创性。从主客体关系上说,才、识、胆、力是表现理、事、情的。这种表现必须要"当乎理,确乎事,酌乎情",要与表现对象的性质特点相符合

(2)【◆题库问题◆】:[单选] 下列诗句中运用谐音双关修辞手法的是:()。
A.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B.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C.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D.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参考答案◆】:B

(3)【◆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如何评价印象批评?

【◆参考答案◆】:(一)印象批评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它有其他方法所无法取代的长处。(1)印象批评强调批评的主体意识,主张批评中的自由心态,追求批评的独立价值和独立品格,这些观念无疑提高了批评的地位。(2)印象批评突出批评家的直觉和个人感受,排斥批评中的其他理性因素,而直觉的介入将使其批评见解获得某种生动性和尖锐性,从而增加了批评的活力。(3)它对审美特性的注重和追求将促使文学批评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的本质特征,同时使批评本身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二)印象批评的片面性和局限性。(1)由于印象批评排斥理性因素,在情感的扩张中缺乏理性因素和渗透,因此,它往往停留在艺术的表面,很难深入系统地研究作品以把握作品的内在规律。特别是很难对内容复杂的大部头作品作全面分析。(2)印象批评过分强调印象,因而产生了否定文学作品客观性的倾向。文学作品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因读者的不同而在阐释上出现差异;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永恒的结构。印象批评在推崇批评家个人才情、学识、气质的同时,往往忽略批评对象对批评主体的制约,这种随意性很容易导致印象批评流于空泛。

(4)【◆题库问题◆】:[单选] 《诗经·蒹葭》在篇章结构上的特色是:()。
A.比兴
B.赋体
C.叙事
D.复沓

【◆参考答案◆】:D

(5)【◆题库问题◆】:[填空题] 张炎在《词源》中说:苏拭的《水调歌头》、《洞仙歌》,王安石的《桂枝香》,姜夔的《暗香》、《疏影》等词“皆()中有(),无笔力者未易到。”

【◆参考答案◆】:清空;意趣

(6)【◆题库问题◆】:[多选] 结构主义批评的基本特征体现为()
A.摒弃主体,标举关系
B.形式就是价值
C.语义分析
D.关注读者的阅读反应
E.无信息规则

【◆参考答案◆】:A, B, E

(7)【◆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怎样理解王国维的诗词“不隔”的说法?

【◆参考答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还提出了"隔"与"不隔"的观点,主张文学作品应该"不隔"。所谓"不隔",当是指语言清新平易,形象鲜明生动,具有自然真切之美,不见人工雕琢之痕。反之,"隔"则是指语言雕琢,用典深密,精工修饰而缺乏平淡自然之美。"不隔"的思想吸纳了西方重视艺术直觉作用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同时更是受到了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如钟嵘的"直寻"、司空图的"直致"、严羽的"妙悟"、王夫之的"现量"、王土禛的"神韵"等理论观点的影响,并与之一脉相承。欧阳修的《少年游》"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魂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王国维认为,其上片"语语都在目前",是成功的,而下片则是失败的。事实也确是如此。上片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三月春色的美妙图画。作者意在咏草而着墨于人,写一深闺少妇,凭栏远眺,晴川历历,碧草连天,她的心也随之飞向天涯,系念着远行的亲人。这里直接写草的虽然只有"晴碧"一句,但读者却从少妇的思绪中感受到萋萋芳草,绿遍天涯了。象这样写无情草木映入思妇之眼,融进离人之情,就不仅境界广选,而且真切动人。下片呢?还是紧扣春草来写的,但却连用了三个典故。谢灵运《登池上楼》诗中,有一名句为"池塘生春草",这里就用"谢家池上"暗指春草:又因为江淹《别赋》里写道:"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所以"江淹浦畔",也是暗指春草;另外,《楚辞·招隐土》中又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词中疏雨黄昏,更忆王孙云云,使由此化来,说的还是春草,然而,这三个涉及春草的典故所出的三篇作品,所写的生活境遇,思想情感,是各不相同的。虽然同样描绘了春草,但三者的具体意蕴却差跳很大,把它们堆砌在一起,既不能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也没有表达出真切的情感。不知典故出处的人,读来固然不知所云;知道典故出处的人,也只懂得下片事事都说春草,除了感到由辞采、声律带来的低度的形式之美以外,很难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总之,这首小令的上,下片,创造了两种不同的审美境界,给予人两种不同的审美感受。这在人们以诗词为对象的审美活动中,具有普遍的意义。它虽然早就引起了中国古代理论家们的注意,但直到王国维才用一对相反的审美概念对它作出了理论概括,这就是所谓"隔"与"不隔"。

(8)【◆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情景“互藏其宅”

【◆参考答案◆】:
王夫之认为艺术家不是先有了"情",再去找与之相应的"景",也不是先有了"景",再纳入一定的"情",情景两者是互相触发、互相依存的。离开"景"则"情"无所寓,即非文学艺术之"情";离开"情"则"景"无所依,失其灵魂,亦不成其为文学艺术之"景"。它们必须"互藏其宅",才能形成为文学艺术的形象。故而他说"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

(9)【◆题库问题◆】:[单选] 《踏莎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一词中最被苏轼赞叹的词句是()。
A.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B.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C.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D.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参考答案◆】:B

(10)【◆题库问题◆】:[单选] 与文学创作比较,文学批评文章的结构更讲究()
A.随意性
B.变化
C.规格化
D.章法

【◆参考答案◆】:D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券答案网 » (叶燮的)“才胆识力”说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